借调市规划院第一天,我听见同事私下嘲笑:“三流本科的土包子,也配评审我们的设计?”
他们图纸上清华徽章刺眼,言谈间满是英文术语。
我默默打开规范手册——那本我参与编纂的国标。
当年轻博士的方案第三次被驳回,他终于拍桌:“你懂不懂前沿技术?”
我缓缓推过手册,指着他忽略的条款:
“这页,我写的。”
---
会议室里冷气开得足,林默搓了搓有些发木的手指,将那本边角磨得起了毛的《电力工程设计规范手册》轻轻放在桌角。灰蓝色的封皮,在这间充斥着苹果终端、最新款数位板、以及咖啡香气的现代化会议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像一件刚从土里刨出来的老物件。
他是今天早上才从市郊的XX电力设计院,临时借调来海州市规划院的。手续办得匆忙,人事科的老师傅只含糊地说那边项目紧,缺有经验的“老电力”帮忙审图。踏进这栋镜面玻璃大厦,电梯平稳上升时带来的轻微失重感,还没此刻会议室里的气氛让他更觉悬浮。
邻座两个年轻人在低声交谈,声音不高,但足够清晰。
“……听说是下面设计院借调来的。”
“哪个下面?我看简历,本科是……‘东山矿业学院’?啧,没听过。”
“嘘,小点声。张工交代了,这次滨海新区的电网规划是市里重点,要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也不能……你看他那本规范,还是老版吧?黄工那边最新内部草案都迭代三次了。”
林默端起桌上的纸杯,喝了一口已经温吞的茶水。目光落在自己那本手册上,确实是前年的版本了。他没说话,只是把手册又往自己这边挪了挪,仿佛这样能给它,也给自己,寻个更稳妥的安放位置。
会议开始,负责主讲的是一位姓黄的年轻博士,叫黄思远。衬衫熨帖,袖口挽起一道,露出腕上价格不菲的运动手表。他身后投影幕布上展开的图纸,线条流畅,色彩分明,几个醒目的数据模型动态演示着电流分布、负载预测,图表右上角,一个精简的清华校徽水印,无声地宣示着血统。
黄思远的讲解语速很快,夹杂着“分布式能源聚合”、“基于AI的潮流自适应算法”、“去中心化网格韧性”之类的英文缩写和术语。他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动,自信,甚至带着点表演式的挥洒。周围不时有人点头,投去赞许的目光。
林默听得很仔细,眉头却慢慢拧了起来。他翻开了自己那本灰蓝色手册,手指顺着条目一行行往下找。纸张翻动的轻微沙沙声,在黄思远顿挫的语调间隙里,显得有点刺耳。
黄思远的目光扫过林默,并未停留,继续着他的阐述:“……因此,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主干网放射状结构,采用这种多节点环形互联,理论上能提升百分之十五的冗余可靠性……”
林默停下了手指。他拿起手边一支最普通的黑色签字笔,在一张空白A4纸的角落,写下几个字,轻轻推给旁边负责会议记录的女孩,又指了指投影幕布上某个布线局部。
女孩看了看纸上的字,有些迟疑,还是低声打断了一下黄思远:“黄博士,这个地方……林工想问,A7到B3节点之间的电缆选型,考虑过地埋段土壤热阻系数和极限短路电流的热稳定校验吗?”
黄思远的话头一顿,脸上那流畅的自信似乎卡了壳。他瞥了一眼林默,很快又看向屏幕,操作了几下,调出另一张参数表:“这个……在我们的模拟中是达标通过的。现代仿真工具已经能完美集成这些基础计算。”
林默没再看那张参数表,只是低头,在自己手册的某一页上,用笔画了一道浅浅的横线。
第一次。
项目汇报继续进行。到了讨论一个关键变电站接入方案时,黄思远提出采用一种新型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并强调这是“目前最紧凑、最高效的方案”。
林默再次举手,这次他直接开口了,声音不高,带着点设计院里常年伏案画图养成的沙哑:“黄博士,这个型号的设备,其交接试验标准,特别是局部放电量,最新国标GB -2018第7.2.3条有修订,比旧版提高了百分之二十。您方案里引用的试验参数,似乎是基于旧标准。”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所有人的目光在黄思远和林默之间逡巡。规范手册是电力设计的法律,质疑对方不熟悉规范,是相当严厉的指责。
黄思远的脸色有些难看了。他操作电脑,快速调出一份电子版规范,是院里内部的共享文件版本。“林工,你可能看的是旧版手册,我们内部系统更新了……”他话没说完,自己先停住了,因为他发现,内部系统里这份,关于那条试验参数,确实和林默说的一致。他刚才引用的是设备厂家提供的、未及时更新的技术文档。
他抿了抿嘴,没再反驳林默,只是生硬地转开了话题:“这个细节我们会后再核实。我们看下一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