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李坤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停车场陆续亮起的车灯。初秋的晨光斜照在“XX电力设计院”的烫金大字上,把他鬓角新生的白发染成淡金色。
他习惯早到半小时。这半小时里,他不是新能源部的副主任,只是个在窗前喝茶看报的普通人。
“李主任,您的咖啡。”新提拔的项目组长赵磊把杯子轻轻放在他桌上。
李坤转身时已换上平日的严肃表情:“大同那个风电场的可行性报告,今天能出来初稿吗?”
“已经在做最后校验,下午三点前肯定能交。”赵磊的声音平静自信,听不出太多情绪。
李坤点点头,目送这个他三个月前力排众议提拔的年轻人离开。赵磊走路时背挺得很直,步伐稳健——那是知道自己价值的人才有的姿态。
办公桌上,摆着昨天人力资源部转来的邮件打印件:赵磊提交了离职申请,某外资新能源企业以两倍薪资挖他。
“公平交易。”李坤低声自语,把打印件塞进抽屉最底层。
部门例会如常进行。李坤布置完工作后,特意多说了几句:“我们新能源部是设计院最年轻的部门,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这里,能力就是唯一的通行证。”
他说得诚恳,台下反应却微妙。老张低头转笔——他是跟了李坤八年的老人;小王眼神飘向窗外——他是李坤从别的部门要来的;赵磊认真记录,但嘴角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李坤突然觉得疲惫。这些他精心挑选、培养的人,此刻在他眼中变成了一本本打开的书,每页都写满了未被言明的交易。
“散会。”
人走光了,李坤还坐在会议室里。墙上的电子钟显示着日期:2025年11月16日。他想起2015年的今天,新能源部刚成立,他是光杆主任,带着三个兵在临时借用的办公室里画图到深夜。那时他们相信,自己在为中国的清洁能源未来奋斗。
现在办公室宽敞明亮,团队扩大到四十多人,项目金额从百万级跃升到亿级。可有些东西,似乎留在了那间堆满图纸的临时办公室里。
“主任,您没事吧?”老张探头进来。
“没事。坐。”
老张关上门,熟练地泡茶:“赵磊真要走了?”
“嗯。更好的机会,没理由拦着。”
茶水注入茶杯的声音在安静中格外清晰。
“当年您带我过来时说过,”老张放下茶壶,“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咱们要一起做点事。”
“我记得。”李坤摩挲着温热的茶杯,“你现在觉得呢?”
老张笑了:“事是做成了,人却越来越看不懂了。”
下午两点五十分,赵磊准时把报告送到李坤桌上。厚度可观,装订整齐。
“做得很好。”李坤翻看内容后真心实意地说。
“应该的。”赵磊停顿一下,“李主任,关于我的离职申请...”
“我批了。”李坤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签好的意见表,“按流程,你还需工作两周完成交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赵磊明显愣了一下,准备好的说辞没了用武之地:“没...谢谢主任理解。”
“不理解又能怎样?”李坤微笑,“强留的人才不是人才,是隐患。”
这话让赵磊脸上掠过一丝尴尬。
李坤起身,从文件柜里取出一个盒子:“送你个礼物。”
盒子里是套精装版《风电场设计规范大全》,市面上已绝版。赵磊找这套书很久了。
“这...”
“你上次在技术研讨会上提到需要参考旧版规范,我托朋友在国家图书馆复印的。”李坤说,“知识不会背叛人,带走吧。”
赵磊抱着盒子,第一次在这个自信的年轻人脸上看到了类似感动的表情。但他很快恢复了专业姿态:“谢谢主任,我会做好交接。”
门关上后,李坤站回窗前。他知道,一本书改变不了什么。赵磊还是会走,就像三年前的小刘,一年前的孙工。他们都曾是他“秉公办事、任人唯贤”提拔起来的人,也都在他最需要他们时,为更好的前途离开了。
手机震动,是院长:“李主任,北京有个重要项目,需要赵磊这样的风电专家参与,但他马上要离职了。你看...”
“我亲自带队去。”李坤说,“新能源部。”
这话说给院长听,也说给自己听。
傍晚,李坤罕见地准时下班。经过大办公室时,听见几个年轻人在聊天:
“赵组长真厉害,说走就走。”
“能力强就是任性啊。”
“听说李主任当年破格提拔他时,很多人不服呢...”
声音在他出现时戛然而止。
设计院老楼走廊的墙上挂满历年项目照片。李坤在一张泛黄的照片前驻足——那是他刚工作时参与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项目,照片里年轻的他站在最边上,笑容灿烂。
“李工,还不走?”门卫老陈路过。
“看看老照片。”李坤指指那张合影,“时间过得真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