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后世,在网上军迷论坛泡过,深知捷克式虽然优秀,但其最大的争议点就是这20发弹匣带来的火力持续性不足的问题。
持续射击时,更换弹匣过于频繁,容易造成火力中断。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国后来引进特许生产时,才将其改造成了使用30发弯弹匣的布伦式轻机枪。
看到张阳皱眉,周福海小心地问道:
“东家,您觉得这机枪……有什么不妥吗?”
张阳沉吟了一下,开口道:
“这款机枪的性能,我相信是极其优秀的。但是,周总工,各位,这个20发的弹匣,容量是不是小了点?”
他拿起一个空弹匣比划着:
“在激烈的战斗中,机枪是压制火力的核心。20发子弹,几个点射就打光了。射手需要非常频繁地更换弹匣,这中间会产生火力真空期。如果敌人趁着这个间隙冲锋,我们会很被动。”
他看向周福海:
“我在南洋时,好像听一些英国朋友提起过,他们似乎对这款机枪也有类似的看法,并且有计划将其弹匣容量扩大,改成30发的弹匣,以增强火力的持续性。周总工,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和能力,有没有可能……在我们仿制的时候,直接也把它改成30发的弹匣?”
这个问题让众人都愣了一下。他们光顾着欣赏这款经典武器,还真没仔细考虑过弹匣容量的问题。
经张阳这么一提,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周福海拿起弹匣和机枪,仔细研究了一下供弹口和弹匣井的结构,沉思了片刻,说道:
“东家,您这个想法很有见地!20发弹匣确实限制了火力的持续发挥。如果要改成30发弹匣,弹匣的弧度、弹簧的压力、托弹板的行程可能都需要重新计算和设计,供弹口可能也需要微调。但是,从原理上讲,应该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难题。”
他越说越觉得可行:
“而且,一旦改成3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将大大提高,这款轻机枪的威力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张阳见周福海肯定了想法的可行性,立刻拍板:
“嗯,周工你组织工程师们研究一下,如果可行,那么仿制工作照常进行,但弹匣部分,按照30发的标准来设计和生产!”
“好的!东家!我立刻组织人手进行研究!”
周福海兴奋地应道。
作为一名技术负责人,没有什么比改进和优化一款优秀设计更让人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看着眼前即将被投入仿制并加以改进的先进武器,张阳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些利器,将是未来保卫家园、对抗强敌的重要资本。
从机械厂出来时,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虽然奔波了一天,但张阳的精神却很好。新式武器的到位和顺利仿制,让他对未来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他看了看身边同样面露疲色但眼神兴奋的陈小果、李栓柱,又看了看一直陪同的钱伯通和周福海,心中一动,开口道: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走,我请大家吃个便饭,正好也有些事情想和大家聊聊。”
他又对跟在身后的卫兵吩咐道:
“去纱纺厂,把赵学文赵总工程师也请到团部来。”
一行人来到团部食堂的一个小包间。炊事班早已接到通知,加班炒了几个拿手菜,虽然比不上外面酒楼精致,但分量十足,热气腾腾。
很快,纱纺厂的总工程师赵学文也赶到了。
众人围坐一桌,气氛轻松了不少。
张阳端起一杯本地产的土酒,敬了大家一圈:
“来,我先敬各位一杯。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纱纺厂、机械厂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尽心尽力!我谢谢大家!”
众人纷纷举杯回应:
“东家/团座太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杯酒下肚,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张阳看着大家,感慨地说道:
“说实话,看着现在工厂机器轰鸣,近两万名工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宜宾县甚至南溪县也因为我们的工厂而变得越来越热闹繁华,各种商业活动也在逐渐增加。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月都能有几十万块大洋的稳定进账,可以支撑我们的军队和未来的卫国事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这证明,我们当初决定办工厂这条路,是走对了!我们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什么?一是靠欧美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带来的高效率,二是靠欧美经济危机带来的千载难逢的低廉设备价格。这两大优势,目前依然存在。”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声音也提高了一些: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要趁着这个难得的机遇期,把每个月赚来的大部分利润,继续投入进去,扩大再生产!要把我们的根基打得更牢,把我们的实力变得更强!”
钱伯通点头赞同:
“东家高见!现在确实是扩张的好时机。设备便宜,技术现成,市场也打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