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的清晨总带着图书馆特有的安静,苏晚星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指尖划过《乡村文化概论》的书页,密密麻麻的标注几乎覆盖了原文字迹。桌角的咖啡已经续过两次热,杯壁上贴着陆知衍早上留下的便签:“第三页的‘农耕文明演变’考点,我整理了时间轴存在平板里”,字迹末尾画的小麦穗,和她笔记本封面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又卡在‘民俗符号解析’了?” 陆知衍的声音轻轻落在耳边,手里拎着刚热好的牛奶和肉松小贝 —— 是苏晚星备考时最爱的早餐组合。他把食物放在桌上,弯腰凑过来看她的笔记,指尖点在 “剪纸艺术的乡村象征意义” 那栏:“上次去河北乡村签售,老艺人说‘剪纸里的麦穗代表丰收,喜鹊代表吉祥’,你可以把这些真实案例写进笔记,比死记理论好记多了。”
苏晚星抬头时,眼底还带着熬夜的红血丝。昨晚为了梳理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知识点,她在图书馆待到闭馆,回到宿舍还对着真题熬夜整理答题框架。“这部分太抽象了,” 她揉了揉太阳穴,“比如‘民俗传承的现代转化’,总担心答题时抓不住重点。”
陆知衍在她身边坐下,从背包里拿出平板,调出提前整理的资料:“我帮你把刘教授的论文拆成了‘考点 + 案例’的形式,你看这篇《乡村剪纸的当代价值》,里面提到‘将剪纸融入文创产品’,正好对应‘现代转化’的考点。” 他顿了顿,翻出一段视频,“这是上次乡村签售时,老艺人教孩子剪纸的片段,你可以联想‘传承人群年轻化’的答题角度,这样答案会更具体。”
苏晚星看着平板里的资料,心里的焦虑渐渐消散。她咬了口肉松小贝,甜意漫到舌尖:“每次我卡壳,你都能帮我找到突破口。” 陆知衍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谁让我是你的‘备考小助手’呢?对了,我帮你约了文学院的学长,周末他会来图书馆帮你划真题重点,他去年考的就是乡村文化研究方向,经验很足。”
上午的备考时光在专注中流逝,苏晚星按照陆知衍整理的时间轴,把 “农耕文明演变” 的知识点拆成 “原始农业 - 传统小农经济 - 现代农业” 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附上对应的乡村故事案例 —— 比如原始农业对应 “神农尝百草” 的传说,传统小农经济对应张叔讲的 “牛耕时代的节气规律”,现代农业则对应陆知衍的植物生长模型。
“这样记果然轻松多了!” 苏晚星兴奋地把笔记递给陆知衍看,“之前总觉得知识点零散,现在结合案例,就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了。” 陆知衍接过笔记,在 “现代农业” 那栏补充:“下次去农场,我们可以采访老陈,让他讲讲‘从牛耕到科技种植’的亲身经历,既能丰富你的笔记,还能为刘教授的调研项目收集素材。”
中午去食堂的路上,两人聊起工作室的筹备进度。陆知衍说王经理已经安排人整理农场的闲置仓库,下周就能开始划分研发区和故事角;他还联系了之前合作的传感器厂家,争取到了学生创业的优惠价格,能节省不少成本。“等你考完研,我们就去仓库布置‘故事角’,” 陆知衍握着苏晚星的手,“我想在墙上贴满你写的乡村故事片段,再摆上农户送的老物件,让那里变成‘有温度的工作室’。”
苏晚星心里暖暖的,忍不住加快脚步:“我一定要好好备考,早点帮你一起筹备工作室!” 食堂里,陆知衍特意帮她打了富含维生素的番茄炒蛋和清炒时蔬,还叮嘱:“备考再忙也要好好吃饭,不然身体会吃不消。”
下午,苏晚星开始刷历年考研真题。遇到 “乡村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这类论述题时,她特意结合陆知衍的模型推广经历 —— 比如 “农民对新事物接受度低” 既是科技推广的困境,也是文化传播的难题,对策可以借鉴 “用农民熟悉的语言讲解”“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内容” 等方法。她把这些思考写进答题思路里,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三套真题的主观题部分。
“进步很快嘛!” 陆知衍处理完工作室的琐事回到图书馆,看到她的答题纸忍不住夸赞,“上次你还担心论述题没思路,现在都能结合实际案例了。” 他拿出红笔,帮她批改客观题,偶尔遇到易错的选择题,还会帮她标注 “这个考点在刘教授的论文里提到过,再回去看看原文”。
傍晚时分,苏晚星突然发现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乡村民俗学导论》找不到了 —— 那是她从图书馆借的,里面有很多标注和笔记,下周就要到期。她急得满头大汗,把书包、抽屉翻了个遍都没找到,眼眶都有些发红:“要是丢了,不仅要赔钱,笔记也没了……”
陆知衍赶紧安抚她:“别慌,我们一起找。你最后一次看是在哪里?” 苏晚星回忆:“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回来就放在桌上,下午刷真题时没用到,刚才想查知识点才发现不见了。” 陆知衍立刻联系图书馆管理员调取监控,还发动顾言泽、林薇薇帮忙在图书馆各个角落寻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