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农场的晨光刚漫过麦田,苏晚星的手机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屏幕上 “周编辑” 的名字让她心头一紧 —— 是负责《田野上的星光》再版的出版社编辑。“晚星,紧急情况!” 周编辑的声音带着焦虑,“再版的后记需要补充你和陆知衍的乡村项目细节,很多读者反馈想了解‘故事背后的科技故事’,明天就要最终定稿,你这边能赶出来吗?”
苏晚星握着手机走到窗边,看着田埂上忙碌的农户,指尖轻轻攥紧:“我可以的,周姐,今晚就能发给您。” 挂了电话,她转身就看见陆知衍拿着传感器设备走进来,眼里带着刚从田里回来的水汽。“怎么了?脸色这么严肃。” 他放下设备,伸手帮她理了理额前碎发。
“出版社让补充后记,明天就要。” 苏晚星把手机递给他看,“本来想今天跟你一起布置婚礼舞台的……” 话没说完,陆知衍的手机也响了,是邻镇农场的张场长,语气急切:“知衍,你们推广的模型突然出了数据波动,农户们有点慌,你能不能过来看看?”
陆知衍看了眼苏晚星,又对着电话应道:“我现在就过去,张场长你先安抚下农户,别让他们乱调整参数。” 挂了电话,他握住苏晚星的手,指尖带着歉意:“看来今天要分头忙了。” 苏晚星摇摇头,反而帮他整理好背包:“你放心去,后记我能搞定,等你回来给你当第一个读者。”
两人在农场门口分开时,李婶正好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麦芯馒头走过来,见他们要分头走,立刻塞了两个馒头到苏晚星手里:“丫头,忙归忙别饿肚子,俺中午给你送熬菜过来。” 又往陆知衍包里塞了个保温壶:“里面是菊花茶,解乏,路上喝。”
苏晚星回到临时办公室时,桌上已经摆好了她常用的笔记本和资料 —— 是陆知衍早上提前帮她整理的,把项目相关的照片、农户采访记录按时间线排好,还在重点页贴了小麦形状的便利贴。她坐下翻开笔记本,第一页就是去年在绿源农场写的初稿,字迹还带着初到乡村的青涩,如今再补后记,满是 “故事照进现实” 的感慨。
刚写了两段,就听见门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推开门一看,几个孩子举着蜡笔在舞台背景板旁忙碌,昨天画的 “麦田星空” 旁,多了几个小小的 “传感器” 和 “书本” 图案。“苏姐姐,俺们想把你和陆哥哥的‘魔法工具’画上去!” 扎羊角辫的妞妞举着蜡笔,“这样婚礼当天,大家就知道你们是怎么帮麦田变厉害的啦!”
苏晚星蹲下来,帮妞妞调整蜡笔的颜色:“谢谢你们,这是最好的婚礼装饰。” 孩子们的笑声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指尖落在键盘上,原本卡顿的思路突然清晰 —— 后记里不仅要写项目细节,更要写农户们的笑脸、孩子们的期待,这些才是 “故事与科技” 真正的融合。
与此同时,陆知衍已经赶到邻镇农场。张场长带着几个农户围在传感器旁,脸色焦急:“早上一开机,湿度数据就乱跳,明明刚浇过地,显示才 15%,这要是按数据浇水,麦子该涝了!” 陆知衍蹲下来,打开平板连接传感器,屏幕上的参数曲线果然杂乱无章,他指尖快速操作,调出后台日志:“是数据传输模块被干扰了,不是硬件问题。”
“干扰?” 农户们面面相觑,“是不是有人故意搞破坏?” 陆知衍心里一沉,想起顾言泽说的 “王总监可能动手脚”,但还是先安抚大家:“先别急,我重新校准参数,再装个防干扰程序,保证下午就能恢复正常。” 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拿出之前的产量记录表:“你们看,上个月用模型的麦田,亩产比传统种植多了 180 斤,这点小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中午时分,李婶果然提着保温桶来给苏晚星送午饭。熬菜里满是土豆、豆角和五花肉,还卧了两个金黄的荷包蛋。“俺听妞妞说你在赶稿子,特意多放了点肉,补补脑子。” 李婶坐在旁边,看着苏晚星吃饭,“俺们跟村里的老人们商量好了,婚礼当天俺们凑钱买头羊,给大家做羊肉汤,让城里来的亲戚也尝尝咱乡村的味道。”
苏晚星心里暖暖的,刚想道谢,手机就弹出陆知衍的消息:“设备问题解决了,是干扰器导致的,已经装了防干扰程序,下午就能正常运行。你别太累,记得按时吃饭。” 后面还附了张农户们笑着检查麦田的照片,阳光落在金黄的麦穗上,格外明媚。
她快速回复:“后记写了一半,很顺利,等你回来读给你听。李婶送了熬菜,超好吃,给你留了一碗。” 刚发出去,顾言泽的微信就跳了出来,附带一张截图:“查到那个区里的临时工作人员了,叫孙浩,是王总监的远房侄子!他昨天向考察团提交了‘绿源农场模型风险报告’,里面掺了假数据,我已经把真数据发给李主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