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玄宫主墓道被万钧巨石封堵的消息,瞬间在本就因国丧而风声鹤唳的长安城激起了热议。先帝陵寝工程受阻,在新旧权力交替的敏感时刻,被赋予了极其不祥的寓意。
“天降警示”、“新主不德”的流言,如同鬼魅般在坊间巷尾、甚至朝堂之上悄然流传,给即将到来的新帝登基大典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两仪殿偏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案头堆积的文书暂时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工部紧急呈送的陵墓工程图、将作监对山体滑坡情况的勘察报告以及太史局对“天象”的牵强附会解读。
摄政王李贞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地图上乾陵的位置,脸色阴沉。
陵墓若不能如期完工,先帝无法按时入土为安,不仅是对孝道的巨大挑战,更会严重打击新朝的威信,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
“王爷,”工部尚书颤声禀报,“经勘察,滑坡山体巨大,巨石堆积深厚,若要清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极易引发二次坍塌,危险极大。
依常理……没有半年时间,恐难完成。是否……是否奏请摄政王殿下,暂缓先帝安葬之期,或……或另择吉地?”
“不可!”礼部尚书立刻反驳,“先帝陵寝乃太宗皇帝在位时便已选定,龙脉所系,岂可轻言更改?安葬日期乃太史局反复推算而定,关乎国运,岂能因天灾而延期?此例一开,后世如何遵循?”
“可如今工程受阻是实情!若强行施工,造成更大伤亡,或延误吉时,岂非更是不吉?”户部尚书也加入争论,担忧的是巨大的开支。
几位重臣争执不休,莫衷一是,殿内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沉默不语的李贞和静立一旁的武媚娘身上。
李贞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此事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但无论是延期还是改址,都必将引发更大的非议和动荡。
他下意识地看向武媚娘,目光中带着征询。
武媚娘一直安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目光落在那些复杂的工程图纸上,手指轻轻划过滑坡区域的地形标注。
待到众人声音稍歇,她才缓缓抬起头,面色平静无波,声音却清晰而坚定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大人,所虑皆有道理。然,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断。”
她一步踏出,走到巨大的乾陵工程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墓道入口被标注为“巨石阻塞”的区域。
“天道无常,事在人为。先帝陵寝,乃国本所系,绝非儿戏。若因一场山崩,便轻易更改陵址、延误葬期,非但示弱于天,更将示弱于天下人!
届时,内外敌人将如何看我新朝?天下百姓将如何信我新朝?此例一开,动摇的是社稷根基!”
她目光扫过众臣,语气陡然变得锐利:“如今流言四起,皆因有人心怀叵测,欲借天灾妖言惑众。我等若退让一步,便是正中其下怀!此刻,正需展现新朝克难奋进、人定胜天之志!
这墓道,必须如期打通!这陵寝,必须如期完工!先帝,必须如期安葬!”
她的话语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魄力,瞬间压倒了所有的犹豫和争吵。
“可是娘娘,”工部尚书面露难色,“工程量实在浩大,风险极高,工期……”
“没有可是!”武媚娘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她转身,面向李贞,条理清晰地陈述方案,语速快而有力:
“其一,立即征调京兆府及周边州县所有可用民夫,以高于市价三成的工钱招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同时,奏请王爷,调派北衙禁军中的工程营精锐士卒,由熟悉矿脉开采的将校率领,负责最危险的核心区域攻坚!”
“其二,命将作监所有大匠、工部所有精通水利土木的官员,即刻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有经验的石匠,连夜勘测,制定最稳妥、最快速的清障方案。
可利用杠杆、滑轮、甚至少量火药进行定向爆破,但必须以稳为主,绝不可冒进!”
“其三,开放乾陵附近所有官仓,保障民夫、兵士饮食,每日肉食管够!另设医营,由太医署派遣医官携带药材驻守,随时救治伤患。若有伤亡,抚恤从优,即刻发放,安定人心!”
“其四,”她目光转向几位大臣,“着户部即刻拨付专款,工部统筹物资,不得有误。另,选派一位干练果决、不畏艰险的重臣,亲赴乾陵,坐镇督工!
本宫举荐,工部侍郎阎立德,其精于营造,为人刚正,可担此任!”
这一套方案,从人力、技术、后勤、资金到监管,面面俱到,具体可行,尤其是调动军队工程营和重金招募民夫的想法,打破了常规,展现出了极强的魄力和务实精神。
殿内一片寂静。几位尚书面面相觑,都被这雷厉风行、思虑周详的方案所震撼。
那些原本主张延期或改址的官员,更是哑口无言。在如此具体有力的措施面前,他们的担忧显得苍白无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