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府内宅在朱婉清的掌管下,如同一架原本有些锈蚀、如今被精心擦拭上油的机器,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
仆役各司其职,账目清晰可查,连带着几位原本对大小姐能力心存疑虑的族中长辈,在亲眼见过她处理几桩棘手的家务事后,也纷纷转变了态度,言语间多了几分认可。
这一日,朱婉清正在书房核对田庄送来的秋收账目。
窗外细雨霏霏,敲打着芭蕉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更衬得室内静谧。炭盆烧得正旺,暖意融融,映着她沉静专注的侧脸。
秋月轻手轻脚地进来,手中捧着一个牛皮纸封套,神色间带着一丝罕见的郑重与好奇:“小姐,门房刚送来的,有一封信,指明要交给您亲启。”她将信递上,补充道,“送信的人说是。。。是户部林尚书府上的。”
“林尚书府?”朱婉清执笔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眼中掠过一丝讶异。
户部林尚书,正是她的外祖父。
自从母亲去世后,外祖家因对朱父续娶柳氏、且对原配嫡女疏于照料心存芥蒂,多年来与朱府关系疏淡,除了年节时循例送来节礼,几乎再无走动。
怎么会突然来信,还是直接写给她?
她放下笔,接过那封信。
信封是上好的泾县桑皮纸,纸质挺括,上面的字迹清峻有力,透着一种久居上位的沉稳气度,并非她熟悉的任何一位表兄弟的笔迹,倒像是外祖父身边幕僚或是极亲近的子侄所写。
用银刀小心裁开火漆封口,抽出里面的信笺。
信纸只有薄薄两页,墨迹酣畅,言辞简洁却分量十足。
开篇并无过多寒暄,只是略表了对她近况的问候,语气客气而矜持。
但接下来的内容,却让朱婉清的心跳渐渐加速。
信中并未明言,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外祖家似乎已经听闻了朱府近来发生的巨变,她这个嫡女执掌中馈,并且手段不俗地开始整顿家务和产业。
信中提到:“闻汝近日颇识大体,能振家声,心甚慰之。汝母若泉下有知,亦当含笑。”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意义非凡。这是外祖家多年来,第一次明确表达了对她的认可,甚至提到了早逝的母亲。这是一种态度上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她这个“失怙”的外孙女,重新进入了林家的视野。
更让朱婉清在意的是信的后半部分。
写信人笔锋一转,似是不经意地提及京城近来的些许“趣闻”:某位宗室王爷颇得圣心,某家公侯因卷入陈年旧案而声望受损,又或是今冬京城流行何种花样、时兴何种诗词。。。。。。这些看似零碎的讯息,组合起来,却隐隐勾勒出京城权力格局的细微变化和上层社会的风尚潮流。
信的最后,写道:“京城繁华,非边城可比。汝年渐长,若有暇,可随家人来京小住,开阔眼界,汝外祖母亦时常念及。”
这已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邀请。
外祖家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愿意重新接纳她,并为她提供接触更高层次圈子的机会。
朱婉清缓缓放下信纸,目光投向窗外迷蒙的雨幕,心中波澜起伏。
这封信的到来,时机如此巧妙,正在她初步稳固了朱府内部权力,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天地之时。
它像是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宏大舞台的大门。
京城,那是帝国的权力中心,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旋涡。
外祖家虽非顶级权贵,但林尚书身居户部要职,深耕官场多年,其家族在京城的人脉和影响力,远非朱家这等地方官宦可比。
若能得此助力,对她未来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
但她也深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外祖家态度的转变,固然有血脉亲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看到了她展现出的价值与潜力。
一个有能力、有手段的外孙女,值得投资。
而这份“投资”,未来是需要“回报”的。
卷入京城那种地方的纷争,其复杂和凶险程度,远非所在的安南城可比。
“小姐,信上。。。说了什么?”秋月见朱婉清久久不语,忍不住小声问道。
朱婉清将信笺仔细折好,收回信封内,脸上露出一丝深思的神情:“外祖家来信问候,说。。。。。京城近来有些趣事,邀我们日后得空去小住。”
秋月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小姐!听说京城可繁华了!而且有尚书府做靠山,看以后谁还敢小瞧您!”
“靠山?”朱婉清轻轻重复了一遍,唇角泛起一抹复杂的笑意,“是啊,是座靠山。但靠得太近,也容易被山影笼罩,甚至。。。。。。遇到山崩。”
秋月似懂非懂,但见小姐神色凝重,便不敢再多言。
朱婉清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雨水顺着窗户滑落到了地上。
她需要好好消化这些信息,权衡利弊。
雨,依旧下着。
但是朱婉清仿佛已经能看到,雨幕之后,那遥远京城的轮廓,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她的征途,注定不会局限于这安南城的一方天地了。
喜欢重生之婉清传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重生之婉清传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