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杭城的吴山庙会热闹非凡,宛如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在世人眼前徐徐展开。吴山之上,庙宇林立,香火鼎盛,四方百姓皆汇聚于此,祈愿祈福,共享这难得的盛会。而庙会之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那搭建在空旷处的戏台。
戏台之上,帷幕华丽,藻井精美,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说书女翠娘,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台下无数双眼睛。她年方二八,生得眉如远黛,目若秋水,肌肤胜雪,一头乌发如瀑般垂落在纤细的肩头。翠娘自幼便跟随说书艺人四处漂泊,习得一身精湛的说书技艺,尤其擅长讲述那充满传奇色彩的《钱塘离魂传》。
这一日,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戏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影。翠娘身着一袭淡粉色的罗裙,裙摆随着她轻盈的步伐微微摆动,宛如春日里随风摇曳的花朵。她轻启朱唇,莺声婉转,开始讲述那动人心弦的《钱塘离魂传》。
“话说南宋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在这钱塘江边,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唤苏璎……”翠娘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瞬间将台下的听众带入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故事的时代。
台下人头攒动,众人皆听得如痴如醉。在众多听众之中,有一位年轻的画师,名为沈砚。他眉清目秀,气质儒雅,身着一袭月白色的长衫,腰间系着一条淡蓝色的丝绦,显得风度翩翩。沈砚平日里醉心于绘画,擅长人物写生,对世间百态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此时,他正坐在台下,手持画笔和画纸,专注地聆听着翠娘的讲述。
当翠娘唱至“君栖钱塘东”时,那婉转的唱腔,哀怨的神情,仿佛将苏璎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沈砚被翠娘的表演深深打动,灵感如泉涌般袭来。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挥动着画笔,在画纸上迅速勾勒出翠娘此时的形象。只见画中的翠娘,眉眼含情,朱唇微启,仿佛要从画中走出来一般。
随着翠娘的讲述,故事逐渐进入高潮。台下的听众们时而眉头紧皱,时而欷歔感叹,完全沉浸在那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而沈砚也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笔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将翠娘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终于,一曲终了,翠娘微微欠身,向台下的听众们行礼致谢。台下顿时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众人纷纷赞叹翠娘的说书技艺高超。沈砚也放下手中的画笔,看着画纸上翠娘的形象,心中满是欢喜。他觉得,自己从未画过如此生动的人物,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翠娘那精彩绝伦的表演。
散场之后,原本喧闹的人群渐渐散去,整个场地变得异常安静。然而,在这空旷的场地上,有一个人却依然静静地坐在原地,宛如一座雕塑。他就是沈砚,此刻的他正凝视着手中的画稿,仿佛那上面的线条和色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就在这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沈砚循声望去,只见翠娘在丫鬟的陪同下,缓缓地走下了戏台。她的步伐优雅而轻盈,仿佛仙子降临人间。翠娘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过,很快便落在了沈砚身上,以及他手中那幅画着自己的画稿。
翠娘的心中涌起一股好奇,她不禁想要知道这个陌生人为何会画下自己的模样。于是,她朝着沈砚走去,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轻盈,仿佛踩在云端之上。
当翠娘走到沈砚面前时,她停了下来,微笑着轻声问道:“公子,这画中可是妾?”她的声音如同山间的清泉,清脆而动听,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沈砚听到翠娘的声音,猛地抬起头,与她的目光交汇。刹那间,他的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下,一阵慌乱涌上心头。他急忙站起身来,微微拱手,有些结巴地说道:“正是姑娘。姑娘方才的说书,实在是精彩绝伦,在下一时技痒,便画下了姑娘的形象,还望姑娘莫要怪罪。”
翠娘微微一笑,说道:“公子画技高超,能将妾画得如此栩栩如生,实乃妾之荣幸。只是……”翠娘说着,轻轻指了指画稿,“公子漏画了妾系腰上黄。”沈砚一愣,顺着翠娘手指的方向看去,这才发现,自己确实没有画出翠娘腰间那根黄色的丝绦。
“这……实在是在下疏忽了。”沈砚有些尴尬地说道。翠娘却并不在意,她笑着说道:“无妨,这画已然极好。只是这腰上黄,对妾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乃是这《钱塘离魂传》中苏璎与情郎的定情信物,也是这故事的关键所在。”
沈砚心中一动,他对《钱塘离魂传》也略有耳闻,但从未如此深入地了解过其中的细节。他不禁问道:“姑娘,这腰上黄在故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还望姑娘为在下细细道来。”翠娘看了看沈砚,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说道:“既然公子有此雅兴,那妾便与公子再讲一讲这腰上黄的故事吧。”
两人来到一旁的茶摊,坐了下来。丫鬟为他们端来两杯香茗,翠娘轻抿一口,缓缓说道:“这腰上黄,本是苏璎亲手所织,她将自己对情郎的深情厚意,都融入了这根丝绦之中。情郎离开之时,苏璎将腰上黄系于情郎腰间,盼他能早日归来。后来,情郎在战乱中失踪,苏璎日夜思念,四处寻找,那腰上黄便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