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杭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久违的、近乎狂热的喜悦氛围。抗战胜利的消息如同一阵春风,吹走了笼罩这座城市多年的阴霾。百姓们涌上街头,用各种方式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在一条热闹非凡的主街上,人群簇拥着一面巨大的日军军旗。这面曾经象征着侵略与残暴的旗帜,如今成了众人愤怒与喜悦交织的宣泄对象。人们将汽油浇在军旗上,随着一声高呼,火把被扔了上去,瞬间,火焰腾起,军旗在烈火中扭曲、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在发出最后的哀鸣。
火焰熊熊燃烧,映红了周围百姓们激动的脸庞。他们欢呼着、呐喊着,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屈辱与仇恨随着这火焰一同燃烧殆尽。在众人的注视下,军旗逐渐化为灰烬,飘落在地。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将灰烬吹散。人群中,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女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身着一件打着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裳,眼神清澈而灵动。女童好奇地看着地上的灰烬,突然,她发现了一块血缎残片。血缎虽已残破不堪,却依然透着一股奇异的光泽,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女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她蹲下身子,轻轻拾起血缎残片。血缎上的血迹已经干涸,呈现出一种暗沉的褐色,但女童却仿佛看到了它曾经的鲜艳与华丽。她将血缎残片系在自己的脖子上,血缎在她瘦小的身躯前晃荡着,显得有些不搭调,却又带着一种别样的纯真。
女童站起身来,嘴角微微上扬,开始哼唱起来:“君魂落泉亭...” 她的歌声清脆悦耳,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这喧嚣的街头。周围的百姓们听到这歌声,先是一愣,随后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女童。
“这孩子,唱的是什么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皱着眉头问道。
“不知道呢,从没听过这样的曲子。”旁边一位妇女摇了摇头。
然而,女童似乎并没有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议论,她继续哼唱着,歌声中透着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深情与忧伤。
在女童的身后,是一片战争留下的废墟。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满目疮痍,房屋倒塌,瓦砾堆积如山。但在这片废墟之上,新刷的“建设新中国”标语格外醒目,那鲜艳的红色油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在标语之下,还残留着一些旧店招的痕迹,“瑞云祥”三个字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商业繁荣。
此时,一位年轻的母亲走了过来,她看着女童脖子上的血缎残片,心中涌起一股担忧。“囡囡,这是什么呀?怎么能随便捡来戴在身上呢?”母亲轻声说道,试图取下女童脖子上的血缎。
女童却紧紧抓住血缎,不肯放手,眼中满是不舍。“娘,这好看,我喜欢。”女童撒娇地说道。
母亲无奈地笑了笑,她看着女童天真的模样,也不再强求。“好吧,那囡囡要小心,别弄坏了。”母亲叮嘱道。
女童用力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哼唱起来:“君魂落泉亭...” 她的歌声在杭城的街巷中回荡,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庆祝胜利的人群渐渐散去,街道上恢复了些许平静。女童在母亲的带领下,朝着家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女童依然哼唱着那首神秘的曲子,而血缎残片在她的胸前随风飘动,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回到家中,女童坐在门槛上,手中摆弄着血缎残片。母亲则在一旁忙碌着家务,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女童,眼神中充满了慈爱。
“囡囡,你告诉娘,这曲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呀?”母亲忍不住问道。
女童歪着头,想了想,说道:“娘,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觉得这曲子一直在我心里,一张嘴就唱出来了。”
母亲心中一惊,她看着女童,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担忧。但她也知道,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未知和神秘,或许这只是孩子的一时兴起。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童依然对血缎残片爱不释手,每天都戴着它玩耍。而那首“君魂落泉亭...”的曲子,也时常从她的口中传出。
在这个小小的家中,血缎残片似乎成了女童最珍贵的宝贝。它虽然只是一块残破的布料,却仿佛承载着女童心中某种特殊的情感。
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浪潮涌起,杭城也开始了它的重建与复兴。废墟上,一座座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曾经的伤痛逐渐被时间抚平。而女童也在这片土地上慢慢长大,她对血缎残片的感情却从未改变。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已经长成少女的女童,如今名叫苏瑶,决定去探寻那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她带着血缎残片,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
苏瑶首先来到了杭城的图书馆,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着与“泉亭”和那首曲子相关的线索。然而,经过数日的查找,她却一无所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