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吞并了红二军团修械所后,实力暴增,俨然成了陕北根据地最靓的“工业明星”。人员充足了,材料也宽裕了些,各个车间都开足了马力,叮叮当当、轰轰隆隆的声音从早响到晚,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弹药车间里,两条子弹复装生产线和一条炮弹生产线更是全厂的宝贝疙瘩,日夜不停。尤其是子弹生产,这可是消耗量最大的军需品。之前靠着复装回收的弹壳,好歹让战士们打靶时能多听几声脆响,但谁都知道,要想真正火力充足,还得自己能造新弹头。
车间一角,那台刚从红二军团“陪嫁”过来的弹头冲压机,正被几个工人操作着,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哐当……”的沉闷撞击声。这台机器是之前兄弟部队自己改装的,能用是能用,但效率实在有点感人——一次冲程,只能压出一个子弹头。
操作机器的工人是两位老师傅和一个年轻学徒。老师傅专注地送料、取件,学徒则在旁边忙着清理模具、搬运半成品铜板。虽然忙碌,但产出速度肉眼可见的慢。旁边几个筐里,一天下来辛辛苦苦冲压出的黄澄澄的弹头,数来数去也就那么五六百个。
“唉,这速度,啥时候才能让咱们的战士人人都能甩开膀子打鬼子啊?”年轻学徒擦了把汗,看着那堆弹头,有点泄气。
“瓜娃子,急啥?”一个老师傅头也不抬,“有这机器就不错了!以前咱们全靠锤子一下一下敲呢!知足吧!”
话是这么说,但老师傅眉宇间也有一丝无奈。前线等着要弹药,谁不想快点,再多快点呢?
这天下午,林烽照例带着苏沐辰和陈思远来车间巡视生产情况。看到弹头冲压机这边进展缓慢,林烽也不由得停下脚步,眉头微蹙。
“苏工,这效率还是太低了。就算我们复装弹壳的速度跟得上,弹头供应也要成瓶颈。”林烽指着那慢吞吞的机器说道。
苏沐辰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观察着机器的运作:“是啊,单冲模效率上限就在这里了。要是能改成多冲模……但咱们没现成的模具,自己加工精度要求又高,短时间内恐怕……”
正说着,旁边一个正在给冲压机轴承加注机油的中年技工,犹豫了一下,还是放下油壶走了过来。他皮肤黝黑,手掌粗大,一看就是常年跟机器打交道的人,但眼神里又带着点知识分子式的思索。
“林……林部长,苏工,”他有些拘谨地开口,带着明显的山西口音,“俺……俺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林烽记得这个人。他叫李大山,是之前红军东征时,从山西那边吸收过来的技术工人,据说原来在太原兵工厂干过一段时间,因为不满阎老西的统治跑了出来,碰上了红军就跟了队伍。平时话不多,但干活极其认真细致。
“李师傅?有话直说,咱们这儿畅所欲言,有啥好点子尽管提!”林烽鼓励道,他对这些有实践经验老师傅的想法向来重视。
李大山得到鼓励,胆子大了些,指着那冲压机说:“这台机器,劲儿大,底盘稳,就是这模具太浪费了。一次才压一个,驴年马月才能攒够数?俺在太原厂子的时候,见过他们用的冲床,好的能一次压十几个!”
陈思远眼睛一亮:“一次压十几个?李师傅,您详细说说!”
李大山蹲下身,捡起一块石片在地上比划起来:“你看啊,林部长,这冲压的原理,就是上头这个冲头往下砸,把铜板在下面的凹模里压成弹头的形状。现在咱们是一个冲头对一个凹模。”
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这是咱们现在用的上模板。”然后在圆圈中心点了一个点:“冲头在这。”
又画了一个小圆圈代表凹模:“凹模在下面正对着。”
“但是,”李大山语气兴奋起来,在那个大圆圈里又点了五个点,均匀地分布在中心点周围,“咱们能不能在这一个模板上,多做几个冲头?下面对应的凹模也做成好几个一排的?这样,机器还是‘哐当’一下,是不是就能一下子压出……比如说,六个弹头?”
他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俺算过了,这机器吨位够,动力足,同时压六个弹头,压力分摊开,每个弹头受到的力也足够,完全可行!就是这模具……得重新做,精度要求高,六个凹模的位置必须丝毫不差,不然压出来的弹头歪歪扭扭,装不进弹壳!”
“妙啊!”苏沐辰猛地一拍大腿,“李师傅,你这思路太对了!一模多穴!这是提高冲压效率最直接的办法!咱们怎么早没想到!”
林烽也是心中大喜,这真是实践出真知!他用力拍拍李大山的肩膀:“李师傅,好样的!你这个想法价值千金!就这么干!需要什么支持,你尽管提!苏工,陈工,你们全力配合李师傅,要人给人,要料给料!咱们就以这台冲压机为平台,搞它一个‘一冲六’的超级模具!”
“得令!”苏沐辰和陈思远异口同声,摩拳擦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