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夜校“榴弹炮专项班”的成功结业,如同为瓦窑堡兵工厂这架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注入了新鲜的润滑油,各个车间都因这批新生技术力量的加入而显得更加活力充沛。那门凝聚了无数心血的“41式-1型”105毫米榴弹炮的总装已接近尾声,巨大的炮身巍然屹立,只待最后的调试与喷漆,便可宣告正式诞生。
然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从不因一方的努力而有片刻停歇。就在瓦窑堡上下翘首以盼“战争之神”降临之时,来自前线129师指挥部的一份紧急敌情通报,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通报明确指出,日军近期在华北各主要战场,投入了一种新型的4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这种火炮重量相对较轻,机动灵活,射速快,其专用的穿甲弹对我军缺乏有效防护的土木工事、机枪火力点,乃至厚度有限的砖石结构堡垒,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有数个依托坚固村落进行防御的部队,因其火力点被此炮逐一“点名”摧毁而蒙受了不小损失。
林烽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通报就摊在桌上,旁边还放着一份技术部门根据有限情报推测绘制的该型反坦克炮结构草图。
“他娘的!”牛大力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缸乱跳,“小鬼子真是属蜈蚣的,脚多的没完没了!刚琢磨出对付他们碉堡的法子,他们又掏出这专门打洞的玩意儿来了!”
沈泉眉头紧锁:“这种炮对咱们正在试制的105榴弹炮威胁很大。我们的炮是为了攻坚,射程远,威力大,但自身防护几乎为零。如果在推进或架设过程中,被鬼子的这种反坦克炮摸到有效射程内,后果不堪设想。”
老张扶了扶眼镜,语气沉重:“是的。我们的炮兵阵地一旦暴露,面对这种直射火炮,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必须想办法提升火炮自身的生存能力。”
林烽一直没有说话,他的手指在那份草图上来回摩挲,眼神锐利,大脑在飞速运转。前世的知识碎片与今世对军工技术的深刻理解,正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融合。
突然,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和决断:“我们不能只想着让炮打得更远更狠,还得让它能在敌人的反击下‘活’下来!鬼子有穿甲锥,咱们就给它准备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他拿起粉笔,在身后的小黑板上唰唰地画了起来。一个带有明显倾斜角度的、厚重的盾形结构草图逐渐清晰。
“我们要为我们的‘41式’,打造一副‘重甲’!”林烽用粉笔重重地点在草图上,“研发专用的重型炮盾!”
“炮盾?”王老铁凑上前,看着那倾斜的线条,“就像步兵用的盾牌?加厚?”
“不仅仅是加厚!”林烽解释道,“我们要综合考虑材料、厚度和外形!”
他详细阐述自己的构想:
“材料,普通钢板不行,硬度不够。我们必须使用我们独有的、添加了黑石沟钨矿的钨合金钢!这种钢材的硬度和抗穿透能力远超普通钢料,是制造防弹装甲的理想材料!”
“厚度,初步定为15毫米!这个厚度,结合我们的特种钢材,必须确保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有效抵御鬼子那种47毫米穿甲弹的直接射击!”
“最关键的是外形!”林烽用粉笔强调着那倾斜的线条,“你们看,我设计这个炮盾,表面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30度角!这样有两个巨大好处:第一,相当于在水平方向上,增加了炮弹需要穿透的实际厚度;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极大地增加了跳弹的概率!鬼子的穿甲弹打过来,很可能‘哧溜’一下就滑飞了,啃不动这块硬骨头!”
“妙啊!”苏婉第一个反应过来,美眸中异彩连连,“倾斜装甲!林厂长,这个设计太巧妙了!等于是用智慧和结构,弥补了材料和重量的部分限制!”
老张也连连点头:“理论上完全可行!倾斜面确实能有效诱导跳弹,我们在一些缴获的鬼子坦克残骸上,也见过类似的设计思路,只是他们用的钢材远不如我们的钨钢!”
牛大力围着草图转了两圈,咧开大嘴笑了:“嘿嘿,这个好!给咱们的大炮穿上铁裤衩!看小鬼子的铁花生米还怎么钻!”
“不过……”李德顺老师傅提出了现实问题,“15毫米厚的钨合金钢板……锻造和成型难度不小啊。而且这么重一块铁疙瘩,加上去会不会影响火炮的机动?”
林烽显然已经考虑过这些问题:“锻造难度大,就集中力量攻关!王老铁,这事儿主要还得靠你和锻造车间!成型可以采取分段锻造,然后焊接或者铆接的组合方式。至于重量……”他顿了顿,“为了保证生存,适当的增重是必须接受的代价。我们可以在炮架上进一步强化,并且配备更强大的骡马或者未来考虑拖车。在‘活着’和‘跑得快’之间,我们优先选择‘活着’!”
方针已定,瓦窑堡兵工厂的研发重心,立刻从榴弹炮的总装调试,部分转移到了重型炮盾的紧急研制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