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骤然亮起时,顾星晚指尖还残留着香槟杯壁的凉意。水晶吊灯折射出的碎光落在“时光织物”主题背景板上,那些用金线绣出的沙漏纹路仿佛正随着场内渐起的音乐缓缓流动,她下意识转头看向身旁的娜迪莎,对方深棕色的眼眸里映着同样的期待,耳垂上的珍珠耳钉轻轻晃动,像两粒被时光打磨过的星子。
“还有三分钟。”场务人员的声音从耳麦里传来,顾星晚抬手理了理米白色西装的袖口,指尖触到内侧绣着的细小日期——那是三年前她和娜迪莎在米兰面料展上第一次见到“时光织物”样品的日子。彼时她们蹲在展台前,看着设计师用特殊工艺将老照片的像素转化为织物纹理,泛黄的全家福在米色亚麻布上舒展,连祖母旗袍领口的盘扣纹路都清晰可见,娜迪莎当时低声说:“原来记忆真的能被织进布帛里。”
此刻舞台中央的幕布还垂着,深蓝色的丝绒上缀着细碎的LED灯,像深夜里缀满星光的夜空。顾星晚能听到台下传来的细碎交谈声,有媒体记者按快门的咔嚓声,也有品牌合作方低声讨论的声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宴会厅裹进一种既紧张又期待的氛围里。娜迪莎忽然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用眼神示意她看向舞台侧翼——那里站着这次“时光织物”的核心设计师林砚,对方正捧着一卷深蓝色的织物,手指反复摩挲着布料边缘,像是在确认什么重要的秘密。
“别担心,”顾星晚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安抚,“我们看过无数次样品,每一根线的张力都刚好。”娜迪莎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看向台下第一排的位置,那里坐着几位 textile 行业的权威专家,其中一位白发老人曾在去年的论坛上质疑过“时光织物”的实用性,认为将数字记忆转化为实体织物不过是噱头。顾星晚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今天过后,他们会知道,这不是噱头,是把转瞬即逝的时光,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温柔。”
音乐忽然变得舒缓,舞台中央的幕布缓缓升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织物墙,浅灰色的基底上,用不同深浅的蓝色丝线绣出了城市的天际线,从清晨的薄雾到深夜的霓虹,每一个时段的光影变化都通过丝线的密度和走向呈现出来。台下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顾星晚看到娜迪莎的呼吸微微顿了一下,她知道,这面织物墙上的每一寸纹路,都藏着她们和设计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为了还原清晨六点的光线,她们曾在江边蹲守半个月,记录每一分钟的色温变化;为了呈现深夜路灯下的影子弧度,她们在工作室里用灯光模拟了上百种角度。
“这面‘城市时光墙’,是‘时光织物’系列的开篇之作。”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温和而有力量,“我们用12种蓝色丝线,复刻了一座城市24小时的光影流转。每一根丝线的走向,都对应着真实的光线轨迹;每一个针脚的密度,都承载着特定时刻的温度。”顾星晚注意到,台下那位白发专家正微微前倾身体,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织物墙上的纹路。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设计团队因为丝线的选择而争执不休的场景——有人主张用更鲜艳的颜色吸引眼球,有人坚持用柔和的色调还原时光的质感,最后是娜迪莎拿出了她们在巴黎圣母院旁拍到的日落照片,照片里的蓝色从浅灰蓝过渡到深靛蓝,像被时光晕染开的墨迹,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然后一致决定,用最贴近自然的色彩,去诠释时光的本真。
接下来的环节,模特们穿着“时光织物”系列的服装缓缓走上T台。第一件是白色的连衣裙,裙摆处用极细的银色丝线绣出了婴儿的掌纹,掌纹边缘缀着细小的珍珠,随着模特的走动轻轻晃动,像新生儿柔软的呼吸。顾星晚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这件裙子的灵感来自娜迪莎的女儿——去年夏天,娜迪莎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工作室,小家伙的手轻轻抓着一块白色面料,留下了浅浅的掌印,娜迪莎当时看着掌印,忽然说:“你看,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印记,要是能把它永远留下来就好了。”就是这句话,让设计团队有了“生命最初的时光”系列,她们用特殊的扫描技术将婴儿的掌纹、指纹转化为织物图案,再用丝线一点点绣出来,每一个细小的纹路都经过反复校对,确保和真实的掌纹分毫不差。
“这件‘初印’连衣裙,采用了100支高支棉作为基底,搭配999纯银拉成的细丝,每平方厘米有86个针脚。”主持人的声音继续传来,“掌纹的每一条纹路都对应着真实的生命印记,而边缘的珍珠则象征着时光给予生命的温柔馈赠。”台下响起了轻轻的掌声,顾星晚转头看向娜迪莎,发现她正用指尖擦着眼角,嘴角却带着笑意。她知道,这件裙子不仅仅是一件服装,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最珍贵的纪念,是将转瞬即逝的婴儿时期,织进了可以陪伴孩子长大的衣物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