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周太后便知晓了朱见深饶恕那几个太监的事。她听闻后,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欣慰之色,当即命人宣朱见深来仁寿宫。
朱见深接到传召,不敢耽搁,匆匆赶至仁寿宫。一进殿门,便见周太后正端坐在榻上,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他赶忙行礼:“孙儿给皇祖母请安。”
周太后招手示意他近前,拉着他的手,眼中满是赞赏:“皇孙啊,哀家听说你饶恕了那几个曾经欺负过你的小太监,做得好啊!”
朱见深有些腼腆地笑了笑:“皇祖母,孙儿觉得他们只是一时糊涂,如今既已认错,便饶了他们吧。孙儿不想因这些事坏了心境,也不想在宫中落下个心胸狭隘的名声。”
周太后轻轻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慨:“皇孙能有此等胸怀,实在难得。这宫中之人,多是嫌贫爱富、欺软怕硬之辈。你被废时,他们对你不敬,如今你重立太子,他们又心生畏惧。你若严惩他们,固然合乎情理,但却显得气量狭小。”
她拍了拍朱见深的手,继续说道:“帝王之道,讲究恩威并施。你今日的宽容,既能彰显你的仁德,又能让众人看到你的度量。如此一来,人心便会归附于你。那些曾经对你有过不敬之举的人,也会因你的饶恕而心怀感激,日后必定对你忠心耿耿。”
朱见深认真聆听着周太后的教诲,心中豁然开朗:“多谢皇祖母教诲,孙儿明白了。宽容待人,方能赢得人心,这也是为君之道。”
周太后看着眼前懂事的孙儿,眼中满是期许:“皇孙啊,这宫中局势复杂,你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人和事。但只要你秉持这份仁德之心,凡事三思而后行,定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中站稳脚跟,成就一番大业。”
朱见深重重地点头:“孙儿定不负皇祖母厚望,铭记皇祖母的教诲,时刻警醒自己。”
周太后欣慰地笑了:“好,好啊!你能如此,哀家便放心了。”说罢,她从一旁的桌上拿起一个精美的锦盒,递给朱见深,“这是哀家给你的一点心意,算是对你今日所为的嘉奖。”
朱见深接过锦盒,再次谢恩:“多谢皇祖母厚爱。”
离开仁寿宫时,朱见深手中紧握着锦盒,心中满是温暖与力量。周太后的教诲如明灯般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更加坚定了以仁德之心治国理政的信念。
朱见深回到东宫,将锦盒放置在案几上,迫不及待地打开。只见锦盒内,静静躺着一枚温润的玉佩,玉质细腻,在烛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雕工极为精细,线条流畅自然,一看便是出自名家之手。玉佩上雕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就会冲破玉佩翱翔天际,寓意着吉祥与腾飞。
万贞儿见朱见深面露喜色,凑近一看,不禁赞叹道:“太后娘娘对殿下真是疼爱至极,这玉佩如此精美,定是传世珍品。”
朱见深轻轻抚摸着玉佩,感慨地说:“皇祖母的心意,我定当铭记于心。她今日的教诲,让我对这宫廷之道,又多了几分领悟。”
万贞儿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关切:“殿下能有如此感悟,实在是好。只是,殿下心怀仁德是好事,但也不可过于仁慈,以免遭人算计。这宫中人心难测,有些人未必会因殿下的宽容而感恩,反而可能变本加厉。”
朱见深抬眸看着万贞儿,认真地说:“贞儿姐姐放心,我明白你的担忧。我虽选择宽容,但并非毫无底线。只是,能以仁德感化众人,总好过以严苛树立威严。”
万贞儿看着朱见深坚定的眼神,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朱见深日渐成熟,有自己的主见和治国理念;担忧的是这宫廷如龙潭虎穴,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太监的通传声:“启禀太子殿下,于谦大人求见。”
朱见深赶忙整理衣衫,说道:“快请于大人进来。”
于谦身着朝服,神色庄重地走进殿内,见到朱见深,立刻行礼:“太子殿下。”
朱见深上前扶起于谦,说道:“于大人不必多礼,不知于大人此时前来,所为何事?”
于谦微微皱眉,说道:“殿下,如今陛下复辟,朝中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殿下虽已重立为太子,但仍需小心谨慎。老臣听闻,有些大臣对殿下复位一事心有不满,恐会生出事端。”
朱见深心中一凛,问道:“于大人可知是哪些大臣?”
于谦摇摇头:“暂时还未查明,但老臣会密切关注此事。殿下平日里行事,务必更加小心,切勿给这些人可乘之机。”
朱见深感激地看着于谦:“多谢于大人提醒,我定会多加留意。有于大人在朝中为我保驾护航,我也安心许多。”
于谦拱手说道:“殿下客气了,老臣受陛下与太后所托,定当全力辅佐殿下。只是,殿下日后若有任何想法或计划,还望告知老臣,咱们一同商议,共渡难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