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墨曜将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所以朕才恼火!老九手握兵权,在军中威望甚高,动他不得。母后又摆明了要护着他们……朕现在,就像是被绑住了手脚!”
御书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久,墨曜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既然动不了他们,那就把他们放到火上烤。”他缓缓说道,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传朕旨意。秦王妃苏氏,贤良淑德,侍奉王爷有功,更兼心思巧妙,创出新式菜谱,为皇家增光。特赏黄金百两,东珠十斛,蜀锦百匹,另有玉如意、珊瑚树等若干。着礼部择吉日,将赏赐送往秦王府,务必……大张旗鼓。”
皇后闻言,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过来。
这一番重赏,看似是天大的恩宠,实则是将秦王府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皇帝用这种方式,告诉满朝文武——朕很看重秦王,但秦王妃的身份,朕也已经起了疑心。你们,都给朕好好盯着!
这是一步阳谋,一招敲山震虎。
***
第二天,早朝。
关于秦王妃昨日被召入宫,又安然无恙地出来,还得了太后赏赐的传闻,早已在京城的权贵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
朝堂之上,气氛也因此变得有些微妙。
大臣们在禀报完政务后,都眼观鼻,鼻观心,等着看皇帝今天的态度。
果然,议事过半,墨曜话锋一转,提起了秦王府。
“……秦王妃苏氏,深得朕心,亦得太后喜爱。朕昨日已下旨赏赐,以彰其贤德。”墨曜坐在龙椅上,声音平淡,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站在百官前列的墨渊,出列一步,躬身行礼:“臣弟,谢陛下隆恩。”他的表情无波无澜,仿佛这天大的赏赐与他无关。
墨曜看着他这个弟弟,眼神复杂。
他顿了顿,又开口道:“说起来,朕听闻,秦王妃那道新菜,用到了不少南疆的特产。近来南疆边境,似乎也不太平,屡有山民与驻军冲突。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来了!
墨渊的心,微微一沉。
皇帝这是在借题发挥,将话题引向南疆,试探他的反应。
立刻,便有一位与太子走得近的御史出列,义正言辞地说道:“启禀陛下!南疆之地,民风彪悍,多有前朝余孽潜藏。如今冲突频发,恐有动乱之兆!臣以为,当增派兵力,严加弹压,以儆效尤!”
“臣附议!”
“臣附议!”
一时间,朝堂上的主战派纷纷响应。
而另一边,几位老成持重的文臣则皱起了眉头。
“陛下,南疆地形复杂,部族众多,若一味强压,恐激起民变,反而不妥啊!”户部尚书站出来说道,“当以安抚为主,查明冲突原由,方是上策。”
两派人马,顿时争论不休。
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瞟向了那个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的秦王墨渊。
谁都知道,整个大乾,若论对南疆战事的了解,无人能出其右。靖王当年,便是镇守南疆。而墨渊,也曾在南疆历练多年。
墨曜看着下方争论的臣子,目光却始终锁定在墨渊身上,他要看的,就是墨渊的态度。
是主动请缨,还是避之不及?
无论哪一种,都将暴露他的部分心思。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墨渊终于缓缓开口。
“启禀陛下。”他的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南疆之事,臣以为,当查。但无需增兵。”
“哦?九弟有何高见?”墨曜饶有兴致地问道。
“南疆冲突,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在于民,而不在兵。”墨渊的语速不疾不徐,条理清晰,“与其派兵弹压,不如遣一位能臣,深入南疆,安抚各部,查清土地、贸易之纠纷,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现出了他对南疆的了解,又巧妙地避开了军事,将问题归结于民政。
墨曜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立刻表态,只是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
“此事,容后再议。退朝吧。”
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喊,大臣们躬身告退。一场暗流汹涌的早朝,就此结束。
墨渊走出大殿,看着头顶刺眼的阳光,微微眯起了眼睛。
他知道,皇帝已经布下了一张网。而他主动提及的“遣一位能臣”,或许,正中皇帝下怀。
南疆之行,怕是势在必行,且困难重重了。
***
秦王府。
当礼部官员抬着一箱箱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敲锣打鼓地送到王府门口时,整个京城都被惊动了。
苏妙妙看着庭院里摆得满满当当的赏赐,眼睛都变成了铜钱的形状。
“发财了!发财了!”她扑到一口装满了金条的箱子前,拿起一根,放在嘴里咬了一口,留下一个清晰的牙印,“这得兑换多少火锅底料啊!我那连锁火锅店的启动资金,这下全有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