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
对于崇光岛上严重阻碍无人机侦查的磁场异常现象,无论是侦查小队,还是后方军舰指挥部里的技术分析人员,得出的初步结论都倾向于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
他们推测可能是岛上的地质构造中含有某种特殊的强磁性矿脉,导致地磁场本身发生局部畸变。
这种解释符合常规逻辑,也符合他们对崇光岛这片区域的初步认知。
殊不知这根本不是什么自然现象。
这一切的源头,源于躲在防空洞里的某个看似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和美女厮混的老六。
早在十多天前,通过无人机视角确认洛琳等人被救走并和东海舰队搭上线后,王霖就预判东海舰队在得知山谷避难区还存在一百多名幸存者后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但以他前世效力于江南战区的经验来看,军方在展开实际救援行动之前,必定会想方设法先摸清岛上的具体情况,再评估风险,制定计划。
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而最常用也是最高效安全的侦查方式,必然是无人机探查。
于是,王霖在维修室里鼓捣出了几十个信号屏蔽器。
为了方便隐藏,他还将信号屏蔽器的外壳改成了石头、木桩....等仿生态形状。
并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无声息地溜出了防空洞,利用破妄真眼的感知和对地形的熟悉,如同鬼魅般在崇光岛上疾行,把那几十个特制的可利用太阳能充电板供电的大功率信号屏蔽器安放固定到提前踩好的点位。
这些屏蔽器分为四组,精心设置了工作程序:
两组在白天工作,两组在夜晚待命,每组定时开启六小时,到了饭点时间就自动关闭,由另一组无缝衔接启动。
这样一来,就能确保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主副三座山峰和山谷避难区附近的区域都笼罩在强大的干扰信号之下,足以让任何未经他允许的无人机变成瞎子和聋子。
这种轮换机制不仅保证了干扰的持续性,也极大地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避免了因长时间满负荷运转而过早报废。
当然,这种方式有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味儿了。
所以为了不影响防空洞方面放飞无人机巡查,王霖放置的每个信号屏蔽器都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将开关权收束回了防空洞。
只要他一拉闸,所有的信号屏蔽器便会立刻停止工作。
然而,尽管王霖布下的信号屏蔽器如同给崇光岛套上了一个无形的干扰结界,却无法阻挡这些决心用双脚丈量死亡之地、用生命换取情报的铁血战士。
拯救被困同胞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使命。
技术手段受阻,那就回归最原始的人力侦查。
在连续三批无人机折戟沉沙、传回的数据支离破碎无法形成有效情报后,负责此次侦查任务的三支精锐小队队长与后方指挥部进行了沟通。
经过与后方工程部队指挥中心的反复协调和精密计算,指挥部最终批准了了侦查小队利用爆破作业的间歇期,进行登岛探查。
工程部队向他们提供了尽可能准确的爆破作业时间表
侦查小队计划在预计较长的作业间隔窗口迅速乘突击艇抵近崇光岛,选择一处相对隐蔽且易于撤退的登陆点,以最快速度完成以下任务:
1. 实地确认干扰源特性:尝试定位并分析干扰信号的具体特征和大致来源方向。
2. 侦查海岸线至山谷入口路径:摸清从登陆点到疑似山谷入口之间的地形、障碍物以及丧尸常规分布情况。
3. 尝试建立临时通讯中继点:如果可能,在岛上制高点秘密设置一个低功率、抗干扰的通讯中继装置,以期能部分突破干扰,与后方保持断续联系。
4. 评估大规模登陆救援的可行性:根据亲眼所见,判断后续派出更大规模部队进行救援行动的风险和难度。
任务风险极高,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侦查并安全撤离。
否则一旦爆破声再次响起,或者他们不小心弄出过大动静提前惊扰了丧尸,后果不堪设想。
每个人都签署了高风险任务告知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报告指挥部,侦查一、二、三队已准备完毕,请求执行任务!”
“批准执行!祝你们好运!”
随着命令下达,三支小队共选出十二名最优秀的侦察兵检查好装备,携带着各种专业探测仪器和自卫武器,两两一组登上停放在海冰上的雪地摩托如同利箭般射向两百多米开外的崇光岛。
...
防空洞内,王霖通过隐藏的高清摄像头清晰地看到了那几艘高速接近崇光岛海岸线的雪地摩托及上面全副武装的侦查队员。
他靠在人体工学椅上他低声自语一句:“果然还是来了...”
这正是他当初处心积虑、甚至不惜亲自操控无人机丢手雷也非要除掉洛琳的主要原因。
他太清楚像洛琳这种高价值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