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夹杂着泪水、坦白与无声理解的拥抱,像一道温暖而坚实的分水岭,将林晚的生活清晰地划分开来。并非过往的痕迹被彻底抹去,它们依然存在,如同她画作中那些作为背景的深色基底,但不再是她视野中唯一的、压迫性的主宰。前景,开始被更丰富、更明亮的色彩所占据。
从周维的工作室回到自己的公寓,林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心头那块盘踞已久、名为“秘密”的巨石被移开了,尽管移开的过程伴随着撕裂般的痛楚,但结果是呼吸终于变得顺畅。她不再需要在他面前小心翼翼地规避某些话题,不再需要为偶尔的失态寻找拙劣的借口。她可以只是林晚,一个有着复杂过去、正在努力走向新生的、完整的林晚。
周维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而自然的变化。他依旧体贴,依旧给予她充足的空间,但那种体贴里,多了更深切的理解和一种无需言明的守护。他会更留意那些可能触发她不好回忆的细节,比如突然的巨响或过于拥挤的人群,提前为她规避或准备好安抚。他也会在她凝视窗外偶尔失神时,不着痕迹地用一个轻松的话题或一杯热茶将她拉回当下。
他开始更深入地介入她的生活,以一种健康而积极的方式。他鼓励她将《余烬》系列中几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整理出来,尝试联系一些小型的、氛围友好的独立画廊。“不是为了卖出什么,”他说,“而是让你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它们值得。”
起初林晚是抗拒的,她习惯于隐藏,将创作视为纯粹的私人宣泄。但周维的坚持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艺术需要对话,林晚。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你自己,或许也对其他看到的人。”
在他的陪伴和鼓励下,林晚忐忑地挑选了几幅画,由周维帮忙拍摄了专业的作品集,投给了几家他筛选过的画廊。这个过程本身,对她而言就是一种突破。将内心最隐秘的伤痛与挣扎,转化为可供公众审视的图像,需要莫大的勇气。
等待回复的日子里,周维带她去参加了另一个艺术市集,这次不是以游客的身份,而是鼓励她摆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展示和出售一些她的风景素描和植物速写的小幅复制品。站在摊位后,看着陌生人在她的画作前驻足、点评、甚至掏钱购买,林晚感受到一种奇异的、混杂着紧张与成就感的悸动。这不再是躲在画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她的创造与外部世界发生的、真实的联结。
生活似乎真的步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轨道。她依旧去绘画班,笔触越发大胆自信;依旧去图书馆,但不再总是独自缩在角落,偶尔会和周维,甚至和其他一两个相熟的书友交流几句;她开始尝试自己规划短途出行,去邻近的城市看一个心心念念的展览,并拍下照片与周维分享。
一个阳光和煦的周末午后,她独自在常去的那片街心公园写生。画的是雪后初霁的景色,积雪未融,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钻石光芒,光秃秃的枝桠勾勒出简洁有力的线条,天空是一种清澈冰冷的蓝。她专注地调和着表现雪地阴影的蓝灰色,试图捕捉那种清冽纯净的美感。
“姐姐,你画得真好。”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林晚抬起头,看到一个约莫七八岁、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她的画板。女孩的母亲站在不远处,微笑着朝林晚点头示意。
若是以前,林晚可能会因这突如其来的打扰而心生戒备,甚至慌乱。但此刻,她看着女孩纯真的眼神,心中一片平静。她放下画笔,对女孩露出一个温和的浅笑:“谢谢。”
“我能看看吗?”女孩怯生生地问。
“可以。”林晚将画板稍稍倾斜,让女孩能看得更清楚。
女孩凑近看了看,小手指着画面上的一处:“这里,要是再加一点黄色,像太阳光照在上面,会不会更暖和?”
林晚微微一怔,顺着女孩指的方向看去。那是画面中背光的一片雪地,她用了偏冷的蓝灰来表现。女孩的建议,天真却直指核心——在寒冷中寻找暖意。
她拿起一支蘸了少许淡镉黄的画笔,在那片蓝灰色上极其轻微地扫了一下。果然,冰冷的色调瞬间被激活,仿佛真的有一缕稀薄的阳光,穿透了寒冷的空气,温柔地落在雪地上。
“你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林晚对女孩说。
女孩用力地点点头,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嗯!好看!”
女孩的母亲走过来,牵起孩子的手,对林晚道谢后离开。林晚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画板上那抹因一个孩子无意点拨而增添的暖色,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暖流。
看,连一个孩子都懂得,在冰雪中寻找阳光。
她又有什么理由,永远沉溺在过去的寒冬里?
她重新拿起画笔,心情是许久未有的宁静与豁达。阳光照在她身上,在画架旁投下清晰的影子。不远处,有老人在散步,有孩童在嬉戏,有恋人在低声私语。
这一切,平凡,生动,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而她,林晚,也终于成为了这流动画卷中,一个自然而又平静的存在。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被阳光照亮。但她不再恐惧,也不再急于求成。
她学会了与过去和解,与现在共处,并对未来……抱以温和的期待。
画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生命悄然拔节的声音。
新生的序曲,正在这冬日的暖阳下,被一笔一画,从容不迫地谱写。
喜欢浮光深处终是你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浮光深处终是你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