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谧而祥和的静虚谷,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自然的灵气与古老的智慧。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宛如人间仙境。静虚谷中的医馆——灵岫医庐,更是声名远扬,吸引着众多对医道怀揣热忱之人前来求学问道,紫萱便是其中之一。
紫萱,一位对中医之道怀揣着炽热追求的求学者,自踏入静虚谷的那一刻起,便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她有着一双明亮而灵动的眼睛,仿佛藏着对知识无尽的渴望。在岐伯的谆谆教导下,她犹如一株渴望汲取养分的幼苗,不断地在《黄帝内经》的知识海洋中茁壮成长。
这一日,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紫萱像往常一样来到灵岫医庐的书房,准备跟随岐伯学习。岐伯手持书卷,目光深邃而温和,他看向紫萱,缓缓说道:“今日,我们便来深入研习形体精神病症与针刺经络之秘,此乃《黄帝内经》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岐伯翻开书卷,指着其中的记载,开始讲述:“你看,形体与精神的状态,与疾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关联。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者,病多发生在经脉。”说着,他回忆起曾经的一个病例,“曾有一位富家子弟,生活富足却内心苦闷,长期如此,便觉经脉拘挛疼痛。从医理而言,精神苦闷致气机不畅,气血受阻于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灸之法。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就如治疗肝气郁结导致经脉不畅的患者,选取肝经的太冲穴、期门穴等,采用泻法,以疏肝理气,使经脉通畅。”
紫萱认真聆听,眼中满是思索,她问道:“先生,那除了针灸,是否还有其他辅助之法?”岐伯点头微笑:“你问得好。单纯针灸治标,还需关注情志。可引导其倾诉烦恼,或让其参与陶冶情操之事,如在谷中漫步赏景,舒缓精神压力,身心和谐,病症方易痊愈。”
接着,岐伯又说道:“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者,病多发生在肌肉。”他讲述起一位文人的病例,“那位文人喜好闲适,生活安逸且心情舒畅,却出现肌肉松弛无力之症。此因形体过于安逸,缺乏运动,肌肉气血运行缓慢,营养不足。治疗时,针刺或砭石皆可。针刺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砭石利用其特性,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同时,需建议其适当运动,增强肌肉力量。”
紫萱一边记录,一边追问:“先生,对于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者,为何病多发生在筋呢?”岐伯耐心解释:“形体劳苦使筋肉长期劳损,虽精神愉快可缓解部分压力,但仍会损伤筋脉。筋脉维系关节活动与身体运转,受损则拘挛疼痛。治疗时,热熨或导引法为宜。热熨以温热舒缓筋脉,促进血液循环;导引通过特定运动和呼吸调节,增强筋脉柔韧性和力量。还可配合食疗,如食用黑豆、芝麻等强筋健骨之品。”
随后,岐伯谈及形体劳苦且精神苦恼者之病:“此类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形体劳苦与精神苦恼致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咽喉部作为气机和气血运行要道,首受影响。药物治疗时,需依症状和体质配药。如肝郁气滞者,用柴胡、郁金疏肝理气;阴虚火旺者,加沙参、麦冬滋阴降火。同时,关注其精神状态,给予心理疏导,提醒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多吃润肺利咽之物。”
最后,岐伯说道:“屡受惊恐者,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他回忆起一位村民的遭遇,“那位村民受惊吓后,身体局部麻木。惊恐致气机逆乱,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治疗时,按摩和药酒并用。按摩调节经络气血,缓解气机紊乱;药酒借助酒的辛散之性,发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同时,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环境,助其放松,恢复气机和经络功能。”
紫萱听得入神,心中对这些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岐伯的教导并未结束,他接着说道:“除了形体精神病症,针刺经络的法则也至关重要。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
岐伯拿起一根细长的银针,向紫萱演示起来:“当遇到阳明经热盛引发的牙痛、面红等症状时,我们常选取合谷、颊车等穴位。先以酒精棉球仔细擦拭穴位周边皮肤,进行消毒。进针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中指抵住针身下端,使针尖对准穴位。此时,手腕需灵活发力,快速而平稳地将针垂直刺入皮肤,进针深度约为0.5 - 1寸,依据患者的体质、胖瘦以及病情的轻重适度调整。待针进入穴位后,通过提插补泻法来实现出血出气。提插时,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操作。提插幅度较大、频率较快,且重提轻插,便是泻法,能促使气血宣泄,以达到清热泻火的目的。操作过程中,要时刻留意患者的表情和反应,若患者感觉疼痛难忍或出现不适,需立即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当看到穴位处微微出血,患者自觉面部热感减轻,便达到了初步的治疗效果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