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那群求问的百姓后,李耳的心境并未完全平静。
白日里那番关于“以武卫道”、“清静与反抗”的阐述,虽是为了开导弟子,却也引发了他自身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的道,讲究师法自然,超然物外。
但身处这滚滚红尘、纷扰乱世,真能完全超脱吗?
“武”与“道”的界限究竟何在?
“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又该如何把握那微妙的尺度?
是夜,月朗星稀。
李耳并未回到简陋的茅屋,而是独自一人登上了居所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峰。
寻了一块光滑的青石,盘膝而坐,对月冥想。
他闭上双眼,心神却无比清明。
脑海中如同走马灯般,回顾着自己进入这方世界后的所有经历。
初临时的震撼,获得传承的欣喜,与孔丘、释迦的辩经,深山中的清修,百姓的求助,弟子的疑问……
他将自身的道家理念置于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中,一遍遍地审视、反思、辩证。
他想到了水的柔弱与刚强,想到了树木的顺应与生长,想到了狂风的肆虐与山峦的沉默,想到了星空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古老的经文在他心间流淌,与现实中的见闻感悟相互印证、碰撞、融合。
他思考着“对抗”与“不争”的本质,思考着“力量”与“自然”的关系。
天道,难道只有“秩序”一面吗?
不,天道无情,滋养万物,亦毁灭万物;
天道运行,有春夏之生机,亦有秋冬之肃杀;
天道之下,有巍峨山岳之“静”,亦有奔流江河之“动”……
真正的“天人合一”,不应是强行让人意去契合某种固定的“天理”。
而应是让人彻底融入自然的循环,体会其阴阳变化、动静相生的玄妙。
从而自身也成为一个“小自然”,呼吸吐纳、言行举止,无不暗合天道韵律。
一种明悟渐渐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他的“道”,不在于建立某种人间的秩序。
而在于回归和效法那最本源的、孕育了万物的“自然”本身!
就在东方天际泛起第一抹鱼肚白,晨曦即将撕裂黑暗的那一刹那!
李耳紧闭的双眼猛然睁开,眸中不再是平日的温润平和。
而是倒映着初升朝阳的璀璨金光,仿佛有无尽星辰生灭、万物运转的轨迹在其中流转!
轰!
一股难以言喻的玄奥气息自他体内勃发而出!
与孔丘那刚正宏大、直冲云霄的浩然正气截然不同。
李耳周身的气息变得无比深邃、浩瀚、包容!
仿佛他不再是山巅的一个人,而是化为了山的一部分,化为了这片天地自然的一部分!
他同样以后天境的修为,触摸到了那冥冥中的一丝天地法则!
但他感悟到的,并非儒家那种与“秩序”、“伦理”相关的法则。
而是更为本源、更为基础的——“自然”法则!
是阴阳的流转,是生灭的循环,是能量的共鸣,是万物运作的最底层规律!
他的“天人合一”,是“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的融合。
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应与利用,而非“代天行法”的执掌与贯彻!
在这一刻,他体内原本修炼的《龟息诀》内力。
在这全新的、高远深邃的境界感悟冲击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本质的蜕变!
它不再仅仅是延年益寿、积蓄内力的养生功法,而是融入了李耳对“道”之本源的全部理解,化为了一种更为玄妙、更贴近天地本质的力量。
此功无名,李夜便以其学说根本,称其为《道经》。
其强大与潜力,丝毫不逊于孔丘的《浩然正气诀》,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李耳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这口气息竟在空中凝而不散。
隐隐呈现黑白交融的太极之象,许久才缓缓融入天地之间。
他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平和而喜悦的笑容。
心念一动,他并未使用任何武器,只是缓缓抬起右手。
对着前方一片空旷的云海,轻轻一指。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没有绚烂夺目的光华。
只见那一片翻滚的云海,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抚过,瞬间变得无比温顺平和。
并且随着他指尖的微动,自然地演化出种种形态:时而如龙腾虎跃,时而如莲花绽放,时而如太极旋转……仿佛那不是云雾,而是他掌中随意揉捏的泥巴。
他又对着身旁一块顽石轻轻一拂。
那坚硬冰冷的石头,表面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温润。
甚至隐隐透出玉质的光泽,仿佛经历了千万年的自然孕育。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