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作营新设的“刺刀坊”内,炉火熊熊,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张大锤亲自督造,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为严苛。套筒的内径必须与铳口外径分毫不差,为此专门制作了标准的量规;卡笋的弹簧片需用上好的钢片反复淬火打磨,确保弹力适中,锁定可靠;刺刀刀身则需兼顾硬度与韧性,既要锋利不易卷刃,又不能在激烈的格挡中轻易断裂。
第一批三百把套筒式刺刀终于通过检验,被打磨得寒光闪闪,送到了火器演武场。
演武场上,被挑选出来进行首批换装训练的,是王铮麾下最为精锐的一个火铳营。士兵们好奇地接过这从未见过的配件,在军官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下,开始学习如何将它安装到自己的“青鸾铳”上。
“看清楚了!套筒对准铳口,用力套到底!然后顺时针旋转半圈,听到‘咔哒’一声,便是锁死了!” 教官手持火铳,大声演示着。
“卸下时,拇指按住这个卡笋按钮,逆时针旋转,便可取下!”
动作看似简单,但初学时仍显笨拙。有士兵用力过猛,套筒卡住;有士兵旋转方向弄反,无法锁定;更有甚者,在练习卸下时,不小心将刺刀甩飞出去,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慌什么!慢慢来!练!给老子往熟了练!” 营官在队列中来回巡视,声音粗豪,“这玩意儿以后就是你们保命的家伙,比你们婆娘还亲!现在多流汗,战场上少流血!”
在军官的严厉督促和反复练习下,士兵们逐渐掌握了窍门。从最初需要十几息才能完成安装,到后来只需两三息便能熟练地完成“取刀、套筒、旋转、锁定”一气呵成的动作。那一声清脆的“咔哒”锁死声,仿佛给了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基础操作熟练后,真正的战术训练开始了。训练的核心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火铳兵不再是被保护的对象,他们自身,就是攻防一体的作战单元。
“射击预备——放!”
熟悉的齐射口令后,硝烟弥漫。
然而,紧接着响起的,不再是“后撤”的命令,而是军官更加高昂、充满进攻性的怒吼:
“上——刺——刀!”
“哗!” 一阵密集而利落的金属摩擦声响起,士兵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了刺刀的安装动作。方才还在喷吐火焰的铳口,瞬间被一片森冷的枪刺丛林所取代!
“结阵!枪刺朝前!”
士兵们迅速靠拢,前后错位,将装好刺刀的火铳平平端起,后排的刺刀从前排士兵的肩头间隙伸出,瞬间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长矛林立的防御阵型!阳光照射在密集的刺刀尖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前进!”
伴随着鼓点,这支“火铳-刺刀”方阵开始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推进。他们不再脆弱,不再需要频频回顾身后的长矛手是否到位。每一个士兵都成为了这钢铁丛林的一部分,沉稳、坚定,带着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
训练科目也变得愈发复杂和贴近实战。
有时,在推进过程中,会突然响起“敌军溃散,追击!”的号令。士兵们立刻卸下刺刀(熟练后此步骤可省略,直接持铳冲锋),如同传统步兵一样发起迅猛的短途冲击。
有时,则会模拟侧翼遭遇敌骑骚扰,方阵需迅速转向,将如林的枪刺对准威胁方向,同时后排士兵保持装填状态,随时准备进行威慑射击。
甚至,还演练了在狭窄地域或夜间,小队火铳兵如何利用装填间隙和刺刀,进行交替掩护和近身格斗。
训练是艰苦的,端着装了刺刀后明显沉重了许多的火铳进行长时间的阵型保持和推进,对士兵的体力是极大的考验。手臂的酸麻,肩膀的肿痛,成为了家常便饭。但没有人抱怨,因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变得不同,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一种全新的、独立的兵种气质,正在这支火铳部队中逐渐养成。他们不再仅仅是躲在阵线后方进行远程打击的“射手”,而是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既能远程火力覆盖又能近身血肉搏杀的“多面手”。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凝聚力。
王铮站在演武台上,看着下方那支在硝烟与尘土中,熟练切换着远程射击与近战冲锋模式的部队,眼中充满了震撼与欣慰。他知道,统帅提出的“火铳刺刀化”,不仅仅是一件新装备的列装,更是一场深刻的战术革命。它极大地简化了指挥层级,提高了部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
当这支完全接受了新式战术思想的火铳部队,与正在成军的“青鸾炮”野战炮兵以及日益成熟的骑兵部队结合在一起时,青鸾军的整体战力,将发生质的飞跃!
火铳兵的革命,至此,已不仅仅是图纸上的构想,而是切切实实地融入了每一位士兵的血肉与灵魂之中。那冰冷的刺刀,不仅延长了火铳的尺寸,更延伸了这支部队的战术边疆与胜利的可能。
喜欢开局明末建基业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开局明末建基业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