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意往前凑了凑。门楼上的石屋虽经年累月,接缝处的灰浆却依旧严丝合缝。想来当年垒这些条石时,怕是没少下血本。
“几位老板,尝尝嘛,不甜不要钱!”大妈还在锲而不舍地推销她的桃子。问人半天话,空着手走确实不地道。我们仨一人称了两个顶大的桃子,啃着就往山上走。
五哥咬着桃子回头望向石屋,汁水顺着下巴滴到衣服上:“这土匪头子……该不是个强迫症吧?”
说话间,我们已走到一段不长的斜坡路。
令人称奇的是,两侧竟各有一个巨大的石砌水塘——分明是从山体中硬生生凿出来的。想来当年土匪们也是未雨绸缪:若被官府或仇家围了山,这山顶缺水的绝境便是死路一条。有了这蓄水池,再屯些粮草,确实是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如今这两口塘却成了养鱼池。木栅栏围起的水面上不时泛起泡泡,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鱼腥味。塘边规整的菜畦里种着时令蔬菜,不远处平房前晾晒的衣物在风中轻摆。谁能想到,沧海变桑田,当年的土匪窝,如今已成了寻常农家?
果然如卖桃子大妈所说,不多时,我们便走到山顶十字路口。蓬莱寺就嵌在交汇处,像被岁月打磨的璞玉。
只是——这当真就是九爷要找的地方?我望着那间比山下观音庙还寒酸的小寺,若不是门楣上挂着“蓬莱寺”的斑驳匾额,怕是要以为是间废弃的柴房。
大开的寺门让人一眼望穿——三尊褪色的菩萨像后门,赫然可见后院的门洞。
“九爷,是这儿没错吧?”五哥挠着头问。
九爷没作声,只背着手在门前踱步,目光如钩子般在每处细节上刮过。
“嘿!这儿有副对联!”五哥指着大门旁边说道。
我凑近才看清门柱上那两行褪色小字:
「门开众生,两只慧眼明去就」
「心有万难,一页梵文点迷津」
五哥摇头晃脑念完,突然来了兴致:“这对联有点意思,这调调,活脱脱《鹿鼎记》里天地会的暗号嘛!就是缺个横批……”他捅捅我,“老菜,给整一个?”
“我没那闲工夫,你有兴趣你来。”我瞪了五哥一眼,“劝你一句,虽说不信这些,但菩萨面前口无遮拦,保不齐真会找你……”
我话还没说完,就见五哥突然噤声,活像被掐住脖子的公鸡,硬生生把到嘴的俏皮话咽了回去。
踏进庙门,一股陈年的香火味混着霉味扑面而来。
四根褪了漆的朱红立柱撑起挑高的房梁,正中一尊盘膝而坐的佛像在昏暗中泛着幽光。我眯眼细看,这菩萨低眉垂目,右手持锡杖,左手托宝珠,却怎么也对不上号。
“旁边有题字。”九爷的声音在空荡的殿内格外清晰。顺着他的指引,果然在莲座下方看到两行斑驳的金漆: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是地藏王菩萨。”九爷的指尖轻抚过积灰的供桌。桌上只有一鼎香炉,三截断香插在厚厚的香灰中,像几根枯骨。两侧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随时要咽气的样子,在菩萨脸上投下摇曳的阴影。
我忍不住伸手在香炉上方探了探——连一丝温热都没有。
“九爷,”我环顾四周,“这庙是小了点,可菩萨跟前也太寒酸了。您给瞧瞧,这些物件……”我指了指油灯上凝结的蜡油,“能看出什么门道不?”
九爷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伸出手指,在借桌边缘轻轻一刮,“看不出,不过这里的东西没老的,都是新的。”
殿内出奇地整洁。十几个蒲团整齐排列,连织补的针脚都透着精心。墙上挂着几块“慈航普度”、“灵及四海”之类的匾额,房梁上垂下的麻绳,吊着个西瓜大小的撞钟,活像在菩萨头顶悬了颗滑稽的瘤子。
喜欢第三法则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第三法则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