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启动,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正心”基金会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年轻人们充满了热情和好奇,觉得这是一件既酷又有意义的事。但一些老艺人却对此充满了疑虑,甚至有些抵触。他们一辈子都在和实实在在的工具、材料打交道,对于“数字”“模型”“虚拟现实”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感到非常陌生和不安。
这天上午,丁元英、欧阳雪和肖亚文一起,来到了位于城郊的陶艺传承基地。基地里的老匠人陈师傅,就是反对声音最大的一位……
陈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了,捏了一辈子陶。他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用力而有些变形。看到丁元英他们来,他只是淡淡地打了个招呼,继续低头摆弄着手中的陶土。
“陈师傅……,我们今天来,是想和您聊聊数字化保护项目的事……。”肖亚文率先开口,语气非常诚恳。
陈师傅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又低下头:“我一个老头子,不懂什么数字化。我只知道,陶是用手捏出来的,不是用电脑做出来的。你们这是瞎折腾……。”
“陈师傅……,我明白您的顾虑。”丁元英在他身边坐下,拿起一块陶土,轻轻捏了捏,“我知道,您觉得手艺是活的,是有温度的,而数字是死的,是冰冷的……。”
陈师傅愣了一下,没想到丁元英能说出他的心思,他抬起头,疑惑地看着丁元英。
“但我想告诉您,数字化不是要取代您的手艺,而是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它。”丁元英的声音很温和,“您想想,您现在身体还硬朗,还能捏陶。可十年后、二十年后呢?您的手艺,您手上的感觉,您对陶土的理解,怎么才能完整地留给您的徒弟,留给后人……?”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文字和图片,只能记录个大概。但数字化技术,却能把您捏陶时的每一个手势、每一次用力的大小、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精准地记录下来。就像给您的手艺,拍了一部最详细的‘纪录片’……。”
“而且……,我们还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年轻人戴上一个眼镜,就能‘看到’您站在他们身边,手把手地教他们捏陶。他们能感受到您的手法,能学习您的技巧。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陈师傅沉默了,他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一辈子都在坚守这门手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它好好传下去。可他也知道,自己年纪大了,精力越来越差,很多精细的技巧,已经很难完整地教给徒弟了。
“我知道……,您担心数字会让手艺失去‘灵魂’。”丁元英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我想告诉您,手艺的灵魂,在于人,不在于工具。数字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依然是您对陶土的热爱,对匠心的坚守。”
“就像书本……,它只是一个载体,但它承载的知识和思想,却是活的。数字化也是一样,它承载的,是您活了一辈子的手艺和智慧……。”
丁元英拿起陈师傅刚捏好的一个陶罐,仔细看了看:“您看这个罐子,它的线条、它的弧度、它的质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您手艺的体现。我们用数字把它记录下来,不是要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而是要记录下您创造它时的‘道’……。”
“这个‘道’,才是手艺真正的灵魂。”
陈师傅静静地听着,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了。他看着丁元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真的……能做到吗……?”
“能……。”丁元英非常肯定地说,“我们已经和高校的专家沟通过了,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您的手艺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会完全尊重您的意愿,您觉得哪个细节重要,我们就重点记录哪个细节……。”
欧阳雪也补充道:“陈师傅,这就像给您的手艺买了一份‘保险’。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您的手艺都能以最真实的形态保存下来,永远不会失传……。”
陈师傅看着丁元英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那个陶罐,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信你们一次。但我有个要求,记录的时候,我要在旁边看着,不能让你们把我的手艺给‘改’了……。”
“没问题……!”丁元英、欧阳雪和肖亚文都露出了笑容。
解决了陈师傅的顾虑,其他老艺人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丁元英和肖亚文又陆续走访了几个传承基地,用同样的方式,耐心地和老艺人们沟通、解释……
他们让老艺人们明白,数字化不是“虚”的,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的手艺传承;技术不是“远”的,它是为了让古老的智慧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几周后,“传统手艺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式在各个传承基地铺开。高校的专家们带着先进的设备来到基地,和老艺人们一起,开始了细致的记录工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