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解释:“我们可事先制定《军务应对手册》。手册中,凡可能遇到突发状况,皆分门别类,一一列出,给出明确应对标准。”
他指着地上的小圈,开始举例说明。
“譬如,手册中规定:前锋部队遇敌,若敌军数量少于我军三成,可自行决断,或击之,或驱之,事后上报即可。”
“若敌军与我军相当,则需立刻派出斥候,通知两翼友军,成合围之势,同时向中军请示。”
“若敌军数倍于我,则不可恋战,需立刻交替掩护,向预定地点回撤,并以三支狼烟为号,示警全军。”
“再譬如,粮草官。手册规定:若前线急需某种物资,而中军命令尚未抵达,只要接到前线将领持信物派来的传令兵,核对无误后,便可在规定额度内,先行调拨。”
“这个‘额度’,就是我说的‘处置之权’。”
“如此一来,每一位将领,每一位主官,手中都有一本清晰的行动指南。”
“如遇此类情况,皆无需事事请示,可以依照手册,自行处置。如此,便能大大节省反应时间,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主帅也得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大的战略方向。”
林阳侃侃而谈,他所描述的,正是现代军队管理中的“标准化作业程序(SOP)”和“任务式指挥”的核心理念。
让一线单位在明确的框架和授权下,拥有高度的自主权。
这玩意儿能记下来,纯粹是林阳在现代社会时候身为一名社畜的闲散爱好。
这是现代理论实践过的,当然可行!
但他林阳,那纯纯理论家!
说说可以,要真的去做,可没半点把握。
不过在这里应付一下两个前来考察自己的“古人”,已经绰绰有余。
林阳说得轻松,仿佛这只是些不值一提的小技巧。
可听在面前两人耳中,却不亚于一道道天雷滚过!
他们被震撼得无以复加。
一直以来,他们解决信息延迟的思路,都是如何提升通讯效率,比如建立更多的驿站,豢养更快的信鸽。
但林阳,却直接跳出了这个框架,从“管理”的根源上,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何等可怕的思维方式!
孟良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他仿佛看到了一支全新的军队,一支即便在没有统帅命令的情况下,也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各个部件协同运转、自行应对危机的恐怖军队!
“咳咳……林主事……”郭睿连着咳了几声,似乎身体不太舒服,接着才声音嘶哑地问道,“若……若有将领滥用‘处置之权’,或故意曲解手册条文,又该如何?”
这是在问责和监督机制。
林阳摊了摊手,一副“这不是很简单吗”的表情。
“奉廉兄,这便需要我们的‘政务革新司’发挥作用了。”
他巧妙地将问题绕回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如真要如此谋划,我司必然需负责制定手册,此外,还需上奏司空,另立一处,名为‘军法督查处’。此处的督查官,不参与任何军事指挥,他们的唯一职责,就是巡视各部,核查军令执行情况,以及战后复盘。”
“每一场战斗结束后,督查处都要收集所有相关的军令、报告、物资调拨单,与《军务应对手册》上的条文一一比对。处置得当的,要记录在功劳簿上;处置失当,或违反规定的,无论胜败,都要提交军法处论处。赏罚分明,有法可依,自然无人敢乱来。”
完美。
一个集计划、执行、授权、监督、反馈于一体的闭环管理系统,就这样被林阳轻描淡写地构建完成了。
孟良彻底沉默了,他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看着林阳。
眼神里有震撼,有狂喜,有难以置信,甚至还有一丝疑惑。
此人,若为友,则可为定国安邦之柱石。
若为敌。
他深吸一口气,终于压下了翻腾的心绪。
孟良走上前,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语气,对林阳深深一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兵书。”孟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林阳被他这大礼吓了一跳,连忙侧身避开:“子德兄言重了,不过是些纸上谈兵的胡言乱语,当不得真。”
“不,并非胡言乱语。”孟良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林主事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为何只屈居于此,而不向荀令君自荐,求一个能直达天听,为司空大人分忧的职位呢?以司空大人的求贤若渴,必会重用与你。”
重用?
算了算了。
林阳心中顿时一通拒绝。
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
探讨一下理论,用现代的知识体系唬唬人还可以,真要上手实操,那怕不是要比“赵括”“马谡”死的还惨!
而且曹操东征西战,除了荀彧一般留着镇守后方,统筹后勤,其他谋士几乎轮班的跟在身旁!
一个不好,小命都要丢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