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戚雨登上了前往京都的列车。
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她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与杨桥的对话,以及那个隔着街道的举杯。
杨桥的提醒,与吴川崎之前的警告,隐隐有种奇妙的呼应感。他们似乎都在暗示,京都有什么不能深究的势力存在。
“女士,需要饮料吗?”乘务员推着餐车经过。
戚雨睁开眼,轻轻摇头:“不用,谢谢。”
她看了眼时间,还有三个小时才能抵达京都。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她开始整理此行的几个关键问题:
培训期间能否接触到更多关于“蛇刃”的信息?要不要主动联系吴川崎?杨桥的出现,与京都之行是否有关联?
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
京都警察学院坐落在城市西郊,红砖建筑透着庄严肃穆。戚雨提着行李走进报到大厅,立刻被熟悉而又陌生的警营氛围包围。
“戚顾问!这边!”
一个爽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戚雨回头,看见江州刑侦支队的王猛正朝她挥手。王猛是个身材魁梧的北方汉子,在前年的跨省缉毒行动中与还在丰城的她有过合作。
“王队,你也来参加培训?”戚雨难得露出一丝真心的笑意。
“可不是嘛!听说这次培训规格很高,部里直接组织的。”王猛帮她提起行李,“走,我先带你去报到。听说这次来了不少熟人。”
报到处的队伍排得很长,来自全国各地的刑侦精英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谈。
戚雨注意到人群中几个熟悉的面孔:宁市的缉毒专家刘敏,海市的痕迹检验高手边度,还有几个曾合作共事过的同事。
“听说这次培训的实战案例很多,”王猛边走边说,“特别是那个‘慈恩’案,估计要重点分析。”
戚雨不动声色地点点头:“确实是个典型案例。”
办理完入住手续,戚雨被分在培训楼的三层。房间简洁干净,窗外正对着训练场,不时传来集训学员的口号声。
戚雨站在走廊看着墙面上的地标图,准备去领一些这次培训的资料,几个熟悉的声音几乎同时叫住了她。
“戚顾问!”
“戚法医!”
她回头,看见两个方向分别走来她的老熟人——省厅刑侦总队的陈志远队长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崔凯文主任。两人都是她在不同领域的旧识,此刻在这个场合相遇,颇有些意味深长。
“陈队,崔主任。”戚雨微笑着与两人握手。
陈志远先开口:“听说你要来,我特意调了班次。你在立县那几个案子的侦破思路,我们刑侦总队都在学习研讨。”
崔凯文接着说:“是啊,你那份关于利用微量物证串联系列案件的技术报告,我们鉴定中心已经列为参考教材了。”
戚雨谦逊地回应:“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这次培训既能与刑侦同仁交流破案经验,又能向法医同行请教专业技术,是很难得的机会。”
开班仪式在学院大礼堂举行。主席台上就座的是部里和学院的领导,台下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两百多名学员。
戚雨注意到自己在学员名册上被标注为“刑侦顾问/法医学专家”,这种双重身份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特别。
仪式后的第一堂课是《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整合应用》,由公安部特邀专家郑重男主讲。郑老已经七十高龄,但思维依然敏捷,他开场就说:
“现在的重大案件侦破,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刑侦的逻辑思维要懂法医的物证分析,法医的技术手段要服务于侦查方向。我听说今天在座的就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戚雨能感觉到不少目光投向自己。她知道,这是对她这个既是法医又是刑侦顾问的双重身份的认可,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课间休息时,两拨人分别围住了她。
刑侦系统的同行更关心她在案件侦破中的逻辑推理和嫌疑人侧写,而法医系统的同行则对她在物证检测和死因鉴定中的技术创新更感兴趣。
“戚顾问,您在‘慈恩’案中是如何通过现场锁定嫌疑人的?”一个年轻的刑警问道。
几乎同时,另一个法医同行也问道:“戚法医,您在那份尸检报告中提到的新型毒剂检测方法,能详细讲讲原理吗?”
戚雨从容应对,既讲解了侦查思路,又解释了技术细节。她注意到在人群外围,一个戴着无框眼镜、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一直在静静观察。
那是公安部特邀顾问郝淳隼,在刑侦和法医两个领域都颇有建树的神秘人物。
第二天的课程安排十分特别——《刑侦与法医的协同办案实战模拟》。学员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同时包含刑侦和法医背景的成员,共同侦办一个模拟的重大案件。
戚雨所在的小组有六名成员:刑侦方面的陈志远、来自枫市的侦查高手廖青云;法医方面的崔凯文、毒物检测专家李好;还有两位特殊成员,痕迹检验专家小王,以及那个让戚雨格外在意的郝淳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