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封山的清晨,全球榫卯学院的晨钟被冻得发沉,钟声穿过积雪覆盖的屋顶,在山谷里撞出嗡嗡的回响。林砚站在传世工坊的窗前,看着檐下的冰棱凝结成剔透的,正一寸寸嵌入窗台的——这是大自然每年冬天都要演示的,雪融时会悄然分离,来年寒冬又会精准咬合,像一场跨越四季的约定。
林院长,苏家老宅的百年斗拱该检修了。老管家苏福的声音带着呵气,手里捧着祖父传下的《修缮图谱》。图谱上用朱砂标注着斗拱的每一处,最关键的十字拱已有细微松动,是去年台风留下的痕迹。按老规矩,得用木楔补榫技法,楔子要用同批楠木的边角料。苏福指着图谱里的批注,您爷爷说,补榫就像给老人补牙,得用同源之材才服帖。
林砚接过图谱,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祖父的字迹力透纸背,修旧如旧四个字旁边画着小小的榫卯示意图,原来不是指陈旧,是指木头的要始终如一。他忽然想起刚入苏家时,苏棂溪的二叔拿着这图谱骂他连补榫的楔子都不会选,如今那些苛责却成了最珍贵的教材。
工坊里,各国匠人围着斗拱模型忙碌。中国匠师在用鲁班尺测量榫眼的磨损程度,尺子上的财、病、离、义刻度与欧洲的黄金分割尺并排摆放;日本的山本樱用三维扫描仪记录斗拱的变形数据,她的祖父则在一旁用弹出修复线,墨线在木头上晕开的轨迹,与扫描仪的电子线惊人重合;最让人驻足的是阿富汗的莱拉,她带着难民营的孩子们,用橡皮泥模仿木楔补榫,每个孩子都知道楔子要斜着敲才够紧——就像人与人的理解,得找对角度才能入心。
补榫前要先。林砚将耳朵贴在斗拱的上,听木材内部的声响,干燥的木头会发脆,受潮的会发闷,就像人说话的语气,藏着没说出口的话。莱拉学着他的样子,耳朵刚贴上模型,突然笑了:它在说谢谢你还记得我周围的匠人都笑了,工坊里的木屑仿佛都跟着轻快起来。
午后,学院的记忆工坊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二十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在这里参与榫卯记忆疗法,通过拼接简单的十字榫唤醒记忆。78岁的周老先生正专注地将两段木头嵌在一起,他已经认不出儿子,却记得年轻时做木工的口诀:榫头三分短,卯眼七分深;65岁的玛丽女士来自法国,她拼接燕尾榫的手势依然熟练,嘴里念叨着丈夫教她的法语口诀,虽然忘了丈夫的名字,却记得榫头要像亲吻一样贴合。
这是托马斯设计的记忆榫苏棂溪展示着一套特殊的榫卯教具,每个部件上都刻着老照片的微缩图案,周老先生刚才拼出了他结婚时的衣柜榫卯,突然说这是给秀兰做的——秀兰是他老伴的名字。她指着玛丽女士拼好的榫卯,上面的埃菲尔铁塔图案让老人想起了蜜月旅行,木头比我们想象的更懂记忆。
傍晚,国际榫卯修复联盟的视频会议正在进行。屏幕上,威尼斯的榫卯贡多拉修复取得突破,工匠们用防水榫替换了腐烂的船板,船底的企口榫在水中依然严密;埃及的金字塔木构回廊修复采用了勾挂榫楔形榫结合的技法,既符合文物保护标准,又能抵御沙漠风暴;最让人振奋的是伊拉克,巴比伦遗址的榫卯门经修复后重新转动,门轴的旋转榫发出的声响,与两千年前的记载完全一致。
修复不是回到过去,是让老物件能陪我们走向未来。林砚指着屏幕上的门轴,就像这位老先生记得榫卯口诀,不是为了回到年轻时候,是为了告诉我们曾经这样活过联盟主席当即决定,在全球推行记忆榫卯计划,用传统榫卯技法修复濒危的文化记忆。
深夜的书房里,林砚在整理《苏家榫卯修复手记》。最新的一页贴着周老先生和玛丽女士的照片,旁边记着2035年冬,用十字榫唤醒78个沉睡的名字。苏棂溪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个木盒,里面是她刚发现的祖父日记,1975年的雪夜,祖父曾用木楔补榫修复过村里的老祠堂,日记里写着:补的是榫,连的是心,祠堂不倒,人心就不散。
明天带孩子们去看看老祠堂吧。林砚合上手机,窗外的雪光映在纸上,让他们知道,我们修的不只是木头,是别人的回忆,是自己的根。苏棂溪点头,忽然指着日记里的一句话:你看,爷爷早就说过榫卯是活的家谱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踩着积雪去看老祠堂。祠堂的上,祖父当年补的已与原材融为一体,木纹在阳光下连成完整的曲线。莱拉的学生阿明突然指着梁上的刻字:这不是我们在难民营刻的活下去众人凑近看,果然是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是去年莱拉带孩子们来做的记忆刻痕,如今竟与五十年前的补榫痕迹形成了新的十字榫。
木头会记得所有善良的事。托马斯摸着刻字,蓝眼睛里闪着光。林砚蹲下身,看着孩子们在新的木头上刻下愿望,阿明刻的想回家旁边,托马斯刻了个小小的,陈曦的学生刻了我帮你,不同的字迹在木头上互相依偎,像一群手拉手的孩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