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约墨迹未干,小林已带着陈风、李红、王胖、张山四位首领站在了安和城东的“鹰嘴隘”前。
晨雾还没散尽,像层薄纱裹着两侧陡峭的山崖,中间仅容两匹马并行的隘口风穿而过,带着崖壁上碎石滚落的脆响——这是昨夜小林拿着油灯,在地图上圈了三次的地方,也是他心里认定的“人类屏障”。
“诸位低头看。”
小林踩着隘口中央一块凸起的青石板,手指向脚下,“这石板底下是岩层,筑墙打地基稳得很;再看两侧山崖,坡陡得连野山羊都难爬,只要在崖顶布上防御,敌人想绕都没处绕。”
他说着从背上解下麻布包,掏出一卷用炭笔绘制的蓝图,蹲下身铺在石板上。
图纸边缘被夜风卷得微卷,他用几块碎石压住四角,指尖顺着线条划过:
“崖顶种棱镜草,按五株一组排列,正好能覆盖整个隘口;中间筑两丈高的土墙,墙身留箭窗,顶部设箭楼;土墙后五十步,摆十二架投石机,射程能罩住隘口外三百步的开阔地——这样不管是掠夺者骑兵,还是荒原异兽,来了都得卡在这儿。”
陈风先蹲下身,手指在土墙的线条上敲了敲:“土墙得加半尺厚,我清风城去年跟黑铁城交手,他们的撞木能撞裂一尺五的土墙。另外箭窗得做成外窄内宽的菱形,外面射不进来,里面却能多角度射箭。”
他说着从腰间解下佩剑,剑尖在图纸空白处画了个小菱形,“我城里有二十个老工匠,最擅长筑这种‘咬石墙’,把石块咬着缝垒,比夯土结实三倍,明天一早就让他们带着工具过来。”
王胖凑得近,粗短的手指戳了戳投石机的位置:“小林兄弟,投石机得往崖根挪十步。你想啊,要是敌人从隘口外射箭,投石机放在空地上就是活靶子。挪到崖根下,有崖壁挡着,安全!”
他说着拍了拍胸脯,“石泉城后山的铁矿刚开了新矿洞,熟铁够打造投石机的机架,还有箭头——我让铁匠铺连夜开工,三天内先送二十架投石机的零件过来,不够再补!”
李红是唯一没立刻开口的,她沿着隘口走了个来回,又抬头看了看崖顶的阳光,才蹲回图纸旁:“防线建起来,得有人守,守的人得吃饭。”
她指着图纸边缘的空白,“隘口南侧有片缓坡,土层厚,能种庄稼。
我落霞城有最好的麦种,抗旱还早熟,明天就让人拉十车过来,再派十五个会种地的妇人,把缓坡改成梯田——以后守防线的士兵,不用来回跑五十里运粮。”
一直沉默的张山终于开口,声音像崖壁上的石头一样沉:“巡逻的事交给望北城。”
他蹲下身,指尖沿着隘口外的路径画了个圈,“我让人在隘口外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各设一个哨塔,每个哨塔派五个士兵,白天举旗、晚上举火,一旦有动静,半个时辰就能传到防线——保证敌人到了三百步外,咱们就知道。”
小林听着每个人的补充,手里的炭笔没停,在蓝图上快速修改:
土墙的线条加粗,标注“厚八尺”;投石机的位置往崖根挪了段距离,画了个小盾牌的标记;南侧缓坡添上了层层梯田的线条,旁边写着“麦田”;隘口外画了三个小塔,标上“十里哨”“二十里哨”“三十里哨”。
阳光慢慢爬过石板,把图纸上的炭痕晒得更黑,也把五个首领的影子叠在了一起——原本只是小林心里的模糊想法,此刻已经变成了线条清晰、分工明确的方案。
“就按这个来!”小林收起炭笔,把蓝图卷起来塞进麻布包,“今天下午各城就派人、运东西,咱们三天后在这里汇合,正式开工!”
“好!”四个首领异口同声地应着,声音撞在崖壁上,回声传出去老远。
当天下午,安和城的城门就热闹起来。清风城的工匠们推着装满凿子、锤子的木车,领头的老工匠手里还拿着个木模——是按陈风要求做的菱形箭窗模型;
石泉城的铁匠们赶着马队,马背上驮着捆好的熟铁条,王胖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铁制的投石机零件,时不时掂量两下;
落霞城的妇人们挎着装满麦种的竹篮,李红骑着马,马背上绑着两把开垦梯田用的长犁;
望北城的士兵们扛着搭建哨塔的木料,张山走在最前面,腰间别着把开山刀,准备去隘口外选址。
小林站在城门楼上,看着这支长长的队伍朝着鹰嘴隘的方向走,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不是之前打退黑铁城的激动,而是一种踏实的暖意。
他想起半个月前,各城还在互相提防,连粮食都不肯多换;现在却能把工匠、铁匠、粮食、士兵都派出来,朝着同一个目标使劲。
傍晚时分,小林带着老石和阿水赶到鹰嘴隘时,工匠们已经在崖下搭起了简易的工棚,正围着陈风看箭窗模型;
铁匠们在空地上支起了熔炉,火光把王胖的脸映得通红;
妇人们已经开始用锄头翻南侧的缓坡,李红拿着长犁,正教两个年轻妇人怎么起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