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巴布亚解放阵线请来的帮手吗?”
望着宋提纳离去的背影,帕拉尼低声自语。
随后,他轻轻摇头,语气低沉却充满杀意:“不管你们是谁,这一回都别想活着离开!”
此刻,帕拉尼眼中寒光闪烁,杀机毕露。
就在同一天上午,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一场决定新几内亚岛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港岛中环,金融心脏地带。
一如往常,太古集团的股票在市场上频繁交易,成交量在整个恒生指数中遥遥领先。
这一切,是因为李兆纪、胡应星和郭得胜三人的疯狂扫货。
他们几乎不计成本地买入,使得太古银行的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小幅上扬。
三人分别持有了4.7%、3.3%、3.1%的股份,合计接近11%。
再加上李半城手中的7.6%,四位地产大亨合计掌握的太古集团股份已经接近19%,联手后成为集团的第三大股东。
第一大股东依旧是太古背后的施怀雅家族,持有37%股份;第二大股东是汇丰银行,持有19%。
原本,依靠这55%的持股比例,英国人足以牢牢掌控太古洋行,但73年那场股灾中的一笔交易,改变了这一切。
为了应对股市风暴,四大洋行曾联手达成股权置换协议。
施怀雅家族用部分太古股份换持了会德丰的股票,而会德丰则可用手中九龙仓股份换取太古股份。
也正是因为这个协议,鲍玉刚当年在收购九龙仓时被英国人算计得惨,最后不得不让出大量利益给李半城,才得以成功上位。
而那些用于交换的太古股份,后来也落在了鲍玉刚手中,占股约5%。
这意味着,英国人如今能掌控的股权只剩下50%,一个看似稳固、实则危险的数字,也注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
正当外界以为今天又将是各方围绕太古继续角力的一天时,局势却悄然生变。
“黄世同,李先生交代了,按照计划行动。”
在中环一栋写字楼里,阿华对着眼前的黄世同等人笑着说道。
“好!”
黄世同毫不犹豫,立刻拨通电话,“阿敏,马上调动全部资金,全力做空昌江集团的股票。”
没错,这一次,李泽俊布局良久,真正要动的,其实并不是太古集团,而是李半城手下的昌江集团。
而与他对话的罗敏生,正是地主会在股市上的“白手套”。
在听到黄世同的话后,罗敏生脸上浮现出一丝诧异,脱口而出:“同叔,昌江集团规模庞大,经营状况又这么好,我们想做空它,简直不可能。”
“让你做就做,别那么多废话!”
黄世同语气严厉地打断了他。
他当然明白,仅凭地主会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撼动李半城的昌江集团。
可现在,自己的性命都捏在李泽俊手里,别说让他对付昌江集团,就是让他去动汇丰银行,他也只能照做。
“好,同叔,我这就去办。”
察觉到黄世同语气不善,罗敏生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嗯。”
黄世同冷哼一声,随即挂断了电话,转头对阿华说道:“我已经安排下去,地主会会全力出手,针对昌江集团。
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离开港岛?”
“黄老板放心,用不了多久你们就可以离开。”
阿华望着黄世同,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语气从容地回答。
电话那头,罗敏生听着忙音,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拿起另一部电话,拨出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后,他缓缓开口:“调集所有可用资金,全力做空昌江集团。”
十五分钟后。
中环金融证券中心的交易员们惊讶地发现,市场出现了异动,昌江集团的股价开始缓慢下跌。
与此同时。
阿华正与李泽俊通电话。
“俊哥,地主会已经动手了,目标是昌江集团。”
“嗯,我知道了。”
李泽俊淡淡地回应。
随后,他缓步走到窗前,远望中环方向,语气平静地说道:“李半城这只洋奴在港岛耀武扬威了十几年,是时候打断他的脊梁骨了。”
中环,昌江集团总部大厦。
这是一座高达47层的摩天大楼,原本是黄埔船坞公司总部所在地。
当年,汇丰银行为了扶持李半城,以高于市值的价格将黄埔船坞卖给李半城,成交价高达76亿港纸,而其中50亿还是由汇丰提供的低息贷款。
换句话说,李半城只用了不到三亿现金,就拿下了市值近60亿的公司。
在这样的扶持下,别说李半城精明能干,就算他是个普通人,也能被推上港岛地产龙头的位置。
正因如此,李半城才会心甘情愿地成为洋人的走狗。
收购黄埔船坞之后,他立刻拆除了原总部,建起了现在的昌江集团大厦。
此刻,在大厦33层的办公室里,李半城紧盯着屏幕上的恒生指数,皱眉问道:“怎么回事?地主会为什么要对我们出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