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狩阅兵的余威,如同春日里最后一股料峭的寒风,有效地压制了内外的不安分因素。北境获得了难得的平静,朝堂之上那些关于新政的窃窃私语也收敛了许多。萧景珩与沈静姝并未因此松懈,反而趁着这宝贵的窗口期,更加专注地推动各项政策的深化与落实。
田亩清丈之事,在韩振的主持下,已从京畿试点,稳步向周边数省推广。他汲取京畿经验,制定的章程更为细致,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形都预设了应对方案。由他亲自挑选并培训的巡查教导组,已分赴各地,如同种子般,将新的丈量标准与公正理念撒播出去。
这日,韩振入东宫禀报进展。
殿下,娘娘,他虽面容清瘦了些,眼神却愈发锐利有神,河南、山东两省先行州县,清丈已初步完成。新增田亩数目虽不及京畿,却也颇为可观。地方官员初时多有观望,见巡查组行事严谨,标准统一,且殿下态度坚决,如今大多已转为配合。
萧景珩仔细翻阅着报表,问道:可遇到大的阻力?
回殿下,明面上的阻挠已不多见。然暗地里的软抵抗仍有,譬如提供旧册拖延、丈量时乡老记忆不清等。幸赖娘娘先前提醒,巡查组皆配有官学学子负责复核记录与算学统筹,他们不涉地方利益,又急于表现,故而这些手段收效甚微。韩振从容应答,显然已成竹在胸。
沈静姝微微颔首,补充道:堵不如疏。对于那些积极配合、清丈得力的州县,可在赋税上给予一定时期的优惠,或是在官员考绩上予以体现。如此,方能使后来者有效仿之心。
娘娘明鉴。韩振眼中露出钦佩之色,臣已初步拟定相关激励条陈,正欲呈报殿下与娘娘审定。
萧景珩满意地看着眼前这位日益沉稳的年轻臣子:很好。此事便由你全权负责,务必使清丈之事,成为固国安民的基石,而非扰民之役。
与此同时,女子学堂在徐清韵的协理下,也呈现出新的气象。她并非简单地管理日常事务,而是着手规范课程,明确女子学堂并非只为培养才女,更重在明理、修身、持家,甚至引入了一些浅显的医理、律法常识。她还定期举办雅集,邀请有名望的才女或女官讲学,逐渐改变了部分人视女子学堂为绣花枕头的看法。
这日,徐清韵入宫向沈静姝禀报学堂事务,正巧遇到萧景珩也在。
殿下,娘娘,徐清韵行礼后,禀道,近日学堂中,有几位家境贫寒却资质聪颖的女子,其父母因生计欲令其辍学。臣女斗胆,请示可否从学堂公账中拨出部分,设立励志学金,资助此类学子完成学业?臣女以为,女子求学本就不易,若因家境而埋没才华,实在可惜。
沈静姝闻言,眼中露出赞赏,看向萧景珩。萧景珩略一思索,便道:此议甚善。不仅女子学堂,各州县的官学,亦可有此类举措。人才的选拔,不应被门第与贫富所限。此事,便由你与户部、礼部协同办理,拟定章程。
徐清韵强压住心中激动,沉稳应道:臣女遵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解决几个贫寒学子的问题,更是太子夫妇对有教无类理念的又一次有力推动。
外部威胁暂缓,内部改革稳步推进,萧景珩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日常政务与家庭生活之中。萧靖初日渐长大,已能流利背诵《千字文》与数十首诗词,对周遭事物充满了好奇,常常缠着萧景珩问各种问题。
父王,为什么我们要清查田亩?
父王,北戎人为什么总想来抢我们的东西?
萧景珩极有耐心,常常将复杂的朝政军事,化作浅显的道理讲给儿子听。沈静姝则在一旁,或指点儿子写字,或为他讲述史书中的典故,寓教于乐。腹中的孩儿也日渐活跃,偶尔的胎动,总能引来夫妻二人相视而笑,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这日午后,萧景珩难得有半日清闲,便陪着沈静姝在暖阁中说话。萧靖初被乳母带去午睡,室内只剩下夫妻二人。沈静姝靠在软枕上,手中做着针线,为即将出生的孩儿准备的小衣。萧景珩坐在一旁,翻阅着几份地方官员关于推行新政心得的奏报。
你看这江州知州的折子,萧景珩将一份奏报递到沈静姝面前,他说推行官学后,民间讼事都少了许多,可见教化之功。
沈静姝接过细看,唇角含笑:这正是夫君与妾身所愿。百姓明理知法,自然少生事端。不过,这也需地方官员善于引导,若遇庸官,再好政策也难见成效。
是啊,萧景珩感叹,所以选拔任用官员,才是根本。韩振、徐清韵这样的年轻人越多,我们的新政才能推行得越顺畅。
说到这里,他看向沈静姝手中的针线,语气温柔:这些琐事还是让宫人做,别累着你?
沈静姝抬头一笑,窗外春光正好,映得她面容温润:为自己孩儿做些贴身衣物,是妾身的心意。再说,太医也说适度做些针线,于养胎有益。她说着,将手中完成大半的小衣展开,月白色的软缎上,绣着精致的如意纹样,你看这花样可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