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牧民挤在蒙古包门口,分成两派:戴狐皮帽的老牧民附合敖包伯:“老规矩不能破!没敖包浸露,神会收走草原的草!” 几个年轻的牧民媳妇却小声说:“听说这大夫在林原镇救了阿林,他懂冷热的病!” 镇西的老牧民 —— 去年从林原镇探亲回来的阿林,突然开口:“俺在林原镇见过他用草药热敷通筋骨,比浸露管用!”
敖包伯盯着阿原僵得像木头的手,手指紧紧攥着银碗,指节都泛了白。半晌,他重重叹了口气:“给你两个时辰,要是阿原能弯膝盖、不吐了,就不搞浸露;要是不行,必须按规矩来!”
阿禾松了口气,转头对阿草说:“快!去采沙葱 —— 要刚冒头的,带着露水的;再挖野黄芪 —— 敖包旁的,根须粗的;还有酥油,你家的酥油还有吗?” 阿草连跑带颠地出去,没一会儿就抱着一堆东西回来:沙葱翠绿带露,沾着草原的土香;野黄芪根须粗壮,泛着淡黄;酥油是刚炼的,金黄透亮,还冒着暖香。
阿禾先把沙葱洗净,和野黄芪一起放进铜壶,加了点林原镇带的风林草(清肺)和湖泽镇带的菱角壳(健脾),用牛粪火慢慢熬煮 —— 牛粪火温而不燥,能让草药的暖劲慢慢渗出来,避免上火:“这是‘沙葱黄芪汤’,” 他边搅边解释,“沙葱能祛冷热邪,野黄芪能补气血,风林草清肺,菱角壳健脾,喝了能让身子里的冷热慢慢调和!” 接着,他把酥油加热,加了点岩漠镇带的沙棘膏(修复皮肤),用草原的羊毛布剪成小块,浸在酥油里暖透,敷在阿原的肿关节上:“这是‘酥油热敷法’,酥油能暖筋骨,比冷露温和十倍,还能把粘住的筋骨慢慢化开!”
敖包伯没走,蹲在炕边盯着阿原的手,手里的银碗悄悄放在了毡子上。阿原喝了小半碗沙葱黄芪汤,没一会儿就不吐了,阿禾趁机扶着他慢慢屈膝,膝盖能弯到 45 度了!可没等高兴多久,蒙古包外的冷露突然变重,风裹着寒气灌进来,阿原突然打了个冷颤,又开始咳嗽,关节也僵得动不了 —— 冷露顺着毡缝渗进来,又把刚化开的筋骨冻住了!
“你看!还是不行!冷邪散不了!” 敖包伯突然站起来,伸手就要抱阿原,“赶紧去敖包,再晚神要发怒了!” 阿草的娘 “哇” 地哭出声,伸手按住阿原的肩:“再等等!再等等!”
阿禾的手心冒了汗,却没慌 —— 他想起在霜雪镇用暖石复温的经验,又记起现代医学的 “渐进式复温 + 动态康复” 原理。他让阿草把蒙古包的毡子捂严实,在炕边生了堆小牛粪火,把铜壶里的药汤倒进木盆,让阿原把脚泡进去:“这是‘药汤足浴法’,从脚暖到身子,像给冻僵的羔羊裹羊毛,慢慢暖透才不会伤筋骨!” 同时,他握着阿原的手,轻轻按揉手腕的 “内关穴”(调胃肠)和膝盖的 “足三里”(补气血),每揉一圈就让阿原试着弯一下膝盖 —— 这是 “穴位刺激 + 动作引导”,用按揉激活气血,用动作拉开冻住的筋骨。
敖包伯站在旁边,看着阿原的膝盖一点点从 45 度弯到 60 度,眼睛慢慢亮了。没一会儿,阿原突然说:“娘!我想喝酥油茶!” 他扶着炕沿,居然能坐直了,手指也能轻轻活动了!
“药不够了!沙葱和野黄芪只剩一点!” 阿草突然喊出声,手里的空铜壶掉在地上。阿禾心里一沉 —— 镇东的阿木家孩子也得了同样的病,已经冻得嘴唇发紫,要是没药,根本撑不到下一轮熬煮。他突然想起草原镇的 “沙棘果”(能润燥)和 “野山姜”(能祛寒),赶紧让阿林去采:“你骑快马去东边的沙棘林,要新鲜的沙棘果;再去北边的山坡,挖野山姜,告诉他们是救孩子的命!”
可没等阿林牵马出包,就有牧民跑进来:“外面起‘黑沙暴’了!风裹着沙粒像刀子,马根本跑不了!” 阿禾掀开毡子一看,果然 —— 远处的草原被黑沙暴遮得暗了下来,连敖包的影子都看不清,之前的路痕全被埋了。
“这可咋整?药调不来,阿木家的娃还等着救!” 阿草急得直跺脚,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阿禾盯着蒙古包角落晒着的干沙葱和黄芪根,突然有了主意:“用干沙葱煮水代替新鲜的!干的虽然劲弱,却能祛寒;野黄芪不够,就加草原的‘酥油渣’—— 熬过的酥油渣能补气血,和黄芪效果差不多;沙棘膏不够,就用家里的‘奶豆腐’—— 泡软了敷在关节上,能润皮肤还能暖筋骨!”
他让牧民们分头行动,有的煮干沙葱水,有的熬酥油渣粥,有的泡奶豆腐,自己则背着药箱去阿木家,用新配的药给阿木的孩子治疗。敖包伯看着阿禾忙碌的身影,突然转身走出蒙古包,没一会儿抱着个布包回来,里面是晒干的沙葱和野黄芪:“这是俺去年祭敖包后藏的,一直没舍得用,孩子的命比祭典重要。” 阿禾接过布包,心里暖烘烘的 —— 从风镇到草原镇,这些守着民俗的老人,终是把孩子的健康看得比仪式更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