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看着林薇专注操作的侧脸,雾水沾湿了她的发梢,她却浑然不觉,眼里只有那个婴孩,心里的好感像藤蔓一样疯长 —— 他见过不少大夫,却从没见过像林薇这样,既专业又温柔,面对阻拦毫不退缩,对患者却耐心细致的人。他悄悄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帕子,想帮她擦去发梢的雾水,手伸到一半,却看到沈知远已经递过一块手帕,低声说:“擦擦干,别冻着。”
林薇接过手帕,对沈知远笑了笑,那笑容像雾里的阳光,瞬间驱散了周围的凝重。沈知远回望着她,眼神里的默契和温柔,让秦九伸到一半的手默默收了回去,心里泛起一丝失落,却还是很快调整好情绪,帮着沈知远固定输液管:“沈大夫,你放心,俺会按住娃的手,不让他乱动。”
陈嬷嬷站在旁边,看着脑脊液检测板上慢慢变深的颜色,又看着婴孩输上液后抽搐渐渐停止,脸色缓和了些。个穿蓝布衫的汉子突然喊道:“陈嬷嬷,俺信林大夫!俺家娃也开始发烧了,你就让林大夫给看看吧!” 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有的甚至主动帮着搬来桌子,当作临时诊疗台。陈嬷嬷叹了口气,摇了摇铜铃:“罢了,俺就信你们这一次,要是娃有半点差池,俺饶不了你们!”
秦九立刻松了口气,转身对林薇说:“林大夫,俺去烧开水,给娃们消毒输液用品,再采点溪畔菖蒲,帮着利尿排毒。” 他脚步轻快地往村里跑,心里想着要多帮林薇做点事,让她少辛苦些。沈知远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林薇,轻声说:“秦大夫对你倒是很上心。” 林薇的脸颊微微泛红,赶紧转移话题:“快给另两个娃做检查,别耽误了病情。”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三人分工合作 —— 林薇负责给婴孩做腰椎穿刺和输液,沈知远做脑脊液检测和药敏试验,秦九则忙着烧开水、煮菖蒲水,还帮着村民给婴孩喂药、拍背。陈嬷嬷也主动过来帮忙,给婴孩盖被子、擦汗,嘴里还念叨着:“早知道洋药这么管用,俺也不用费这么大劲驱邪了。” 她看着林薇熟练地给婴孩扎针,忍不住问:“林大夫,你这扎针的手艺真俊,俺能学学吗?以后村里娃生病,俺也能搭把手。” 林薇笑着说:“当然可以,等忙完了,我教您怎么给娃固定血管、怎么消毒。”
药敏试验结果很快出来了,万古霉素对变异病菌高度敏感。三个新生儿输上液后,病情都渐渐稳定 —— 体温慢慢下降,呼吸变得平稳,抽搐也停止了。个新生儿的母亲抱着娃,激动得直哭:“谢谢林大夫,谢谢你们救了俺的娃,俺以后再也不信什么邪祟了,就信科学!” 其他村民也纷纷围过来,给三人递上热粥和烤红薯:“大夫,你们辛苦了,快吃点东西补补力气。”
秦九端着一碗热粥,小心翼翼地吹温了,递给林薇:“林大夫,这粥里放了山药,能补气血,你快喝点,刚才做腰椎穿刺费了不少力气。” 他还特意在粥里加了块红糖,知道林薇怕苦。林薇接过粥,心里暖暖的,说了声 “谢谢”,抬头时正好对上秦九温柔的目光,她赶紧低下头,假装喝粥,脸颊却越来越烫。
沈知远坐在旁边,喝着粥,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五味杂陈 —— 他能感受到秦九对林薇的情意,也能感受到林薇的局促,可更多的是对林薇的信任和默契。他知道,经过这么多次并肩作战,他和林薇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伙伴,秦九的出现,或许是个小插曲,但绝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坚守。
林薇放下粥碗,翻开《治痹手记》,在 “桃溪西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变异菌感染)” 那页写下:
“核心处理方案:
确诊关键:腰椎穿刺取脑脊液(L3-L4 椎间隙进针,新生儿穿刺深度 1-1.5cm),检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糖含量及病菌培养 + 药敏试验,通俗解释为‘取脑子周围的水做体检,看看虫子的种类和弱点’;
抗感染治疗:
首选万古霉素注射液(新生儿 15mg/kg,每 12 小时一次静脉滴注),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能穿透血脑屏障,直接杀灭脑组织内的变异病菌,相当于‘派特种兵钻进脑子杀虫子’;
联合用药:加用头孢曲松钠(新生儿 50mg/k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增强杀菌效果,避免耐药性。
对症支持:
退热止惊:体温>38.5℃时用对乙酰氨基酚栓(5mg/kg,直肠给药),抽搐时静脉推注地西泮(0.1mg/kg),配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颈侧、腋窝);
脑保护:静脉输注胞磷胆碱钠(0.1g / 次,每日一次),促进脑细胞代谢,减少病菌对脑组织的损伤,像给脑细胞‘加营养、修损伤’;
营养支持:无法进食的新生儿予鼻饲母乳或新生儿专用配方奶,保证能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