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养心殿。
殿中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只有一尊巨大的青铜鹤香炉,青烟袅袅,将沉香与旧木混合的气味,熬成一剂安神却又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方子,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林若微站在殿下,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平稳的心跳声。这声音,是她在无数次手术前,唯一能抓住的、属于自己的节奏。
她没有去看龙椅上那个面沉如水的男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文官首位的荀夫子。
今日的荀夫子,依旧是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儒衫,仿佛昨日那场惊天动地的对峙,不过是他院中落下的几片枯叶,未曾在他心中留下半分痕迹。但林若微知道,这平静之下,是即将喷发的火山。
“陛下,”荀夫子出列,声音不大,却像一枚冰锥,精准地刺破了殿内的寂静,“老臣昨日彻夜未眠,反复思量靖王妃之言。心有惑,不得解,恳请陛下解惑。”
萧绝微微颔首,声音听不出情绪:“夫子但说无妨。”
“敢问陛下,何为‘医’?”荀夫子躬身,目光却如两枚淬了火的古针,直直扎向林若微,“《周礼》有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可见,医者,乃方技之末,上承天命,下安黎庶,其位在百工之后,此乃祖宗定下的纲常。”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引经据典,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瞬间将林若微所有的行为,都框定在了“僭越”与“无礼”的范畴之内。
“可靖王妃所为,已远超‘医者’本分。”荀夫子话锋一转,声调陡然拔高,“她开膛破肚,视人身为器物;她解剖验尸,亵渎逝者安宁;她欲立学院,纳男女同堂,败坏千年风化!此非医,此为巫蛊之术,为祸乱之源!若此风一开,天下女子皆效仿,抛头露面,不守闺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国将不国”四个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养心殿的金砖之上,也砸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殿内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几位老臣已经出列,附和道:“荀夫子所言极是!靖王妃此举,实乃动摇国本啊!”
林若微静静地听着。她能感觉到,那些原本中立或摇摆的目光,此刻也带上了审视与疑虑。荀夫子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的愤怒,而在于他能将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包装在“祖宗之法”和“天下大义”的壳子里,让你无从反驳。
她知道,若陷入他的语境,她必败无疑。
“若微有话要说。”她向前一步,声音清冷。
“你说。”萧绝给了她许可。
“夫子所言,乃《周礼》之医,非若微心中之医。”林若微迎着荀夫子的目光,不退反进,“夫子言,医乃方技之末。可若微想问,一位能救回十万将士性命的医者,与一位只会空谈性理的儒生,于国于民,谁为末,谁为本?”
这个问题,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向了儒家“重文轻理”的软肋。
荀夫子脸色一滞,随即冷笑道:“强词夺理!军国大事,岂是尔等女子所能妄议!若论救人,乃是仁心,是德行,非是那开膛破肚的奇技淫巧!《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将人身体魄视作鱼肉,肆意切割,此乃大不孝!与禽兽何异?”
“大不孝”三个字,如同最恶毒的诅咒,让殿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林若微的呼吸,有那么一瞬间的停滞。她没想到,荀夫子竟会从“孝道”这个最根本、最无法辩驳的层面来攻击她。
是啊,在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一个连“身体发肤”都敢毁伤的人,如何能被世人所容?
她感到一阵熟悉的、来自手术台前的冷静。当情况复杂到无解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切掉所有干扰,找到最核心的病灶。
荀夫子的核心病灶是什么?是他对“未知”的恐惧,是对“祖宗之法”的盲目崇拜。
她深吸一口气,正欲开口,荀夫子却不给她机会,继续追击:“老臣听闻,王妃在边关,曾用烈火焚山之计,以伤敌军。此等手段,惨绝人寰,有违天和!你手中握着的,究竟是救人的柳叶刀,还是杀人的屠刀?你建立的,究竟是救人的医学院,还是培养刽子手的魔窟?”
一连串的质问,如同狂风暴雨,劈头盖脸地砸来。
林若微的嘴唇抿成了一条直线。她发现,无论她如何解释“以战止战”,如何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在荀夫子这套无懈可击的道德逻辑里,她都显得苍白而无力。
她就像一个试图向盲人解释颜色的人,所有的语言,都失去了意义。
殿内,支持她的官员们面色凝重,却无人敢出声。因为荀夫子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任何反驳,都会被扣上“不孝”、“无德”、“嗜杀”的帽子。
林若微,第一次感到了那种被无形之网层层束缚的窒息感。
她暂时,处于下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