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改革的热潮尚未褪去,地方藩镇的抵触情绪已悄然蔓延。显德四年夏,一份份急报接连送抵汴梁:成德节度使郭崇借口“军饷不足”,拖延粮食补贴发放;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拒不配合官学建设,称“武夫不知教化之事”;武平节度使周行逢更是暗中阻挠,纵容部下骚扰推行新政的官员。
御书房内,柴荣将急报重重拍在案上,朱笔在奏章上划出一道凌厉的红痕。南征北战以来,他对藩镇始终采取“恩威并施”之策,既保留其部分兵权以安其心,又通过新政逐步削弱其割据根基。可如今江北初定,经济刚有起色,这些藩镇便开始阳奉阴违,显然是看清了新政对其利益的冲击,妄图抱团抵制。
“这些藩镇,仗着手握兵权,便以为能凌驾于国法之上!”柴荣语气冰冷,“粮食补贴关乎民生,官学建设系着文脉,都是后周长治久安的根本。他们敢阻挠,就是公然挑战朕的权威!”
一旁的枢密使李谷忧心忡忡:“陛下,藩镇势力盘根错节,成德、山南东道等地更是地势险要,若强行派兵镇压,恐引发兵变,得不偿失。不如先派使者安抚,晓以利害?”
“安抚自然要安抚,但绝不能示弱!”柴荣目光锐利,“朕意已决,双管齐下:其一,派郭荣前往成德、山南东道宣慰,郭荣性情温和,又是太祖嫡子,素来有声望,由他出面安抚,可避兵戈之嫌;其二,命赵匡胤率禁军一部进驻汴梁周边,摆出威慑之势,同时传旨给所有藩镇,若半月内仍不推行新政,朕将亲自率军前往问责!”
众臣皆知柴荣言出必行,纷纷领命。郭荣接到任命后,即刻整装出发。他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不仅要安抚藩镇,更要让他们明白,新政绝非可随意违抗的权宜之计。出发前,柴荣私下召见他,嘱咐道:“兄长此去,既要展现朝廷的诚意,也要亮明底线。对真心归顺者,可许以优待;对冥顽不灵者,不必多费口舌,只需如实回报,朕自有处置。”
郭荣点头应诺,带着少量随从,一路晓行夜宿,先抵成德镇治所镇州。成德节度使郭崇早已在城外等候,表面恭敬,眼底却藏着戒备。郭荣见状,并未直奔主题,而是先与郭崇叙起旧情,谈及太祖郭威创业之艰,感慨如今后周统一之不易。
酒过三巡,郭崇才试探着说道:“殿下,并非末将有意违抗新政,只是成德军饷确实紧张,若发放粮食补贴,恐难以支撑军队开支啊。”
郭荣放下酒杯,语气诚恳:“郭将军,我知你治军不易。但陛下推行粮食补贴,并非要掏空藩镇,而是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富足了,赋税自然充裕,军饷何愁不足?你想想,南征时江北百姓为何夹道欢迎?就是因为他们盼着能过上安稳日子。如今你拖延补贴发放,百姓怨声载道,反而会动摇你的根基啊。”
说着,郭荣取出一份奏折,递到郭崇面前:“这是陛下让我带给你的。朝廷已决定,从汴河漕运中调拨十万石粮食,补充成德军饷。只要你即刻落实粮食补贴,推行官学建设,陛下不仅不会追究你的延误之责,还会酌情增加对你的赏赐。”
郭崇接过奏折,见上面盖着皇帝的朱印,心中的疑虑顿时消了大半。他深知柴荣御驾亲征的威势,也明白禁军进驻汴梁的威慑之意,如今朝廷既给了台阶,又送上实利,再坚持下去,只会引火烧身。当即起身拜道:“殿下所言极是,末将糊涂,险些误了大事。明日起,末将即刻安排发放粮食补贴,三日之内,定让镇州官学破土动工!”
安抚完成德镇,郭荣马不停蹄赶往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是五代老将,性格固执,起初对郭荣颇为冷淡,直言“军人当以征战为先,办学教书纯属多余”。
郭荣并未动怒,而是带着安审琦来到城外的村落。只见村里的孩子要么放牛牧羊,要么帮着父母耕种,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郭荣指着孩子们说道:“安将军,这些孩子都是后周的未来。如今战乱渐平,国家需要的不仅是能打仗的将士,更需要能治国理政、发展农桑的人才。官学建设,正是为了培养这些人才。陛下说了,凡藩镇境内创办官学者,朝廷将承担一半的办学经费,还会派遣名师任教。这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为你的辖区培养栋梁啊。”
安审琦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想起自己年少时因战乱无法读书的遗憾,心中渐渐松动。郭荣趁热打铁:“将军战功赫赫,难道不想让后人铭记你的功绩?若你辖区内人才辈出,百姓安居乐业,史书上定会留下你的美名。反之,若因阻挠新政而遭百姓非议,岂不可惜?”
一番话下来,安审琦终于松了口:“殿下所言有理,末将愿遵旨推行新政。官学之事,我亲自督办,定不辜负陛下和殿下的期望。”
与此同时,赵匡胤率领的禁军已在汴梁城外集结,旌旗招展,军容整肃。消息传到武平镇,节度使周行逢本想联合其他藩镇抵制,见成德、山南东道相继屈服,又听闻禁军威势,顿时没了底气。他不敢再拖延,连忙下令停止骚扰新政官员,火速落实粮食补贴和官学建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