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城的冬日仿佛没有尽头,寒风依旧如刀子般刮过城墙,卷起地上的雪沫子,打得人脸颊生疼。军营里因着林晚昭巧手制作的胡风炖肉和之前捕来的鲜鱼,将士们脸上总算多了几分油光,士气也高昂了不少。然而边关的危险,从来不止于明刀明剑的厮杀。
这日清晨,天色尚未大亮,一队负责深入敌后侦查的精锐斥候被同袍用简易担架抬回了朔风城。他们是在执行一次危险任务时遭遇了极端恶劣的暴风雪,虽然成功躲开了蛮族巡逻队,却因长时间在冰天雪地里潜伏,染上了极其严重的风寒。
抬回来时,五人中有三人已经高烧不退,陷入半昏迷状态,浑身滚烫却牙齿打颤,不停地喊着冷。另外两人情况稍好,但也咳嗽不止,涕泪横流,显然病得不轻。
随军的孙太医立刻被请了过来。这位年约五旬的太医是太医院派来边关历练的,医术扎实,但面对这种来势汹汹的重症风寒,尤其是在边关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也有些束手无策。
寒气入骨,邪风侵体啊!孙太医挨个诊了脉,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们这是在外头冻得太久,元气大伤。如今高烧不退,乃是正邪相争之象。若不能及时退烧固本,只怕……凶多吉少。
他开了方子,无非是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的药材。但军营药材储备不足,尤其是品质好的更是稀缺。煎好的药灌下去效果微乎其微,高烧依旧不退,昏迷的斥候呼吸愈发急促微弱。
消息传到顾昭之那里,他立刻赶到伤兵营专门隔出来的临时病房。看着榻上那几个面色潮红、气息奄奄的军中精锐,他的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这些斥候都是千里挑一的好手,损失一个都是莫大的打击。
孙太医,当真别无他法?顾昭之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
孙太医擦着额头的汗无奈道:侯爷,非是下官不尽心。实在是药材效力不足,他们底子又亏空得厉害。这高烧若今夜再退不下去,恐怕……唉……
病房内的气氛顿时凝重如冰。负责照料的士兵和军医们都低下了头,不忍再看。
就在这时,得到消息的林晚昭也匆匆赶了过来。她原本正在小厨房里琢磨着如何用新得的异域香料开发新菜,一听有斥候病危,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活计。
她站在病房外,听着里面压抑的咳嗽和呻吟声,又听到孙太医无奈的叹息,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虽然不是医生,但作为现代人,基本的护理知识和食疗常识还是有的。尤其是在这种缺医少药的环境下,或许药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她鼓起勇气走到顾昭之身边低声道:侯爷,奴婢……或许有个法子可以试试。
顾昭之转头看她,深邃的眸中带着审视:你说。
林晚昭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可信:奴婢家乡也曾有类似急症。老人传下些土方,用常见食材搭配,或能发汗退热、补充元气。奴婢想,能否试试用姜、葱白、红糖熬制驱寒汤,再配合温和滋补的粥食给几位军爷喂下?就算不能立刻见效,至少也能让他们舒服些,补充点体力。
孙太医在一旁听了,眉头微蹙,下意识就想反驳。在他看来,这些厨娘的手段不过是乡野村妇的愚昧之法,如何能治这等急症?但眼下他确实束手无策,又见顾昭之没有立刻反对,便忍住了没说话。
顾昭之看着林晚昭清澈眼眸中透着的认真和恳切,又想起她以往种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准你一试。需要何物尽管去取。孙太医,你从旁协助,若有不当及时制止。
下官遵命。孙太医只好躬身应下,心里却是不以为然。
林晚昭得了准许立刻行动起来。她先让人取来大量老姜和葱白,又申请来了军中为数不多的优质红糖。她将姜块拍碎,葱白切段,放入大锅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慢慢熬煮。她特意多熬了一会儿,让姜和葱的辛辣成分充分融入水中,再加入大块红糖搅拌至融化。
很快,一股辛辣中带着甜香的气息在伤兵营弥漫开来。这味道与汤药的苦涩截然不同,闻着就让人觉得喉咙和胸腔似乎舒畅了一些。
驱寒汤熬好后,林晚昭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熬粥。她用的是相对精细的糯米,淘洗干净后加入大量水,又悄悄加入了一点她之前为顾昭之准备但没用完的参片(极其少量,怕虚不受补)和几颗红枣,用小火慢慢地、耐心地熬煮,直到米粒完全开花,粥汤变得极其浓稠软烂。
在熬粥的间隙,她看着那锅驱寒汤心里琢磨着。光是姜葱红糖,发汗力度可能还不够。她想起了那缴获的番椒粉,这东西辛辣霸道,最能发汗驱寒。只是用量必须极其谨慎,过量反而会刺激肠胃。
她斟酌再三,取来一小碗驱寒汤,用筷子尖沾了微乎其微的一点点番椒粉,搅匀后自己先尝了一小口。一股灼热的辣意瞬间从舌尖蔓延到喉咙,让她忍不住吸了口凉气,但紧接着一股暖流就从胃里升腾起来,额角竟然微微见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