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前一天信息爆炸式的原石市场洗礼后,陈默的心态反而沉淀下来。他深知自己绝非行家里手,那浩瀚的石海与莫测的皮壳,非一朝一夕能够参透。段叔提议的“小试牛刀”,正合他意——不为暴涨,只为体验,用有限的投入去印证所学,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赌石的心跳。
清晨,兵分两路。李逸飞自告奋勇,带着早已对市场喧嚣感到些许疲惫、更向往自然风光的林卿和陈雨,前往瑞丽着名的莫里热带雨林景区。那里有飞瀑流泉,有古木苍藤,有孔雀漫步,正是写生与游玩的绝佳去处。
“哥,你要加油哦!挑一块最漂亮的石头!”陈雨临上车前,挥舞着小拳头给陈默打气,小脸上满是信任。
林卿则温柔叮嘱:“安全第一,别勉强,重在参与。”她深知陈默性格沉稳,倒不十分担心,只是习惯性地牵挂。
陈默笑着与他们挥手作别,目送车辆驶向那片绿色的秘境,自己则转身,与段叔再次汇入那片沉默而汹涌的石海。
今天的市场似乎与昨日并无不同,依旧是堆积如山的原石,依旧是神色各异的寻宝人。但陈默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是带着明确目的而来的“体验者”。段叔没有带他去那些动辄数十上百万的高价料区,而是径直走向一片专门堆放“公斤料”和低价位“开窗料”的区域。
“这里的水没那么深,适合你这样的新手找感觉。”段叔指着地上那些大多皮壳粗糙、表现平平、按重量或一口价销售的石头说道,“别指望在这里发大财,但运气好也能淘到点做小挂件、练手的东西。关键是,用最低的成本,体验整个过程。”
陈默深吸一口气,蹲下身来。他摒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心神完全沉浸在眼前的石头上。他回忆着赵老“玉理相通”的教诲,将他雕刻时观察木纹、石理的经验运用起来。他不再仅仅用眼睛看,更伸出手,指尖细细感受着皮壳的沙粒粗细、紧实程度;他拿起段叔递来的强光手电,学着别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压在石头上,观察光晕的扩散范围、边缘的清晰度,试图解读那微弱光线透露出的内部信息。
“这块皮壳太松,沙粒感浮,可能种嫩。”
“这块有明显的癞蛤蟆皮,但色蟒不明显,赌性大。”
“这块开窗处色不错,但旁边这条暗绺让人担心……”
他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分析,不时低声与段叔交流。段叔并不多言,只在关键处点拨一两句,更多的是让陈默自己去感受、去判断。
与此同时,莫里热带雨林里,则是另一番天地。参天的望天树隔绝了暑气,瀑布轰鸣,水汽氤氲,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腐败与新生交织的浓郁气息。陈雨如同出了笼的小鸟,在林间栈道上奔跑,对巨大的板状根、缠绕的巨藤、偶然窜过的小松鼠都报以惊呼。李逸飞则化身博物学家,指着各种奇特的植物给她讲解,逗得她咯咯直笑。
林卿则完全沉醉在这片原始的生命力之中。她找了一处靠近瀑布的观景台,支起画架。她没有追求精细的写实,而是尝试用大块的色墨,泼洒出雨林的氤氲与繁茂。画笔饱蘸浓墨,挥洒出深沉厚重的绿意;再用石青、石绿点染,表现林间穿透叶隙的光斑和蕨类植物的鲜亮;最后以细笔勾勒几根极具线条感的藤蔓或树干,打破色块的混沌。她的画风在此刻变得前所未有的奔放、自由,充满了野性的力量与律动。陈雨偶尔跑过来,安静地在一旁看着,小脸上满是崇拜。
而在喧嚣与宁静的两个世界里,一种奇妙的连接正在形成。林卿在描绘藤蔓缠绕的力道时,会不自觉地想起陈默雕刻木纹时对线条力量的把握;陈默在观察原石皮壳上那些天然的、充满力感的褶皱与沟壑时,也会联想到林卿画中那些充满张力的笔触。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反复比较、犹豫和请教,陈默最终选定了三块石头。
第一块是全蒙头的公斤料,皮壳呈灰黑色,手感尚可,沙粒中等,打灯无明显表现,但价格极低,纯粹是买个“参与感”和“解剖学习”的机会。
第二块是开了个小窗的半明料,窗口处露出豆种、淡绿色的玉肉,水头一般,但颜色还算清爽,皮壳上也没有太明显的裂,价格适中,陈默看中它风险相对可控,若能取出完整玉肉,足够给林卿和小雨各做一个小挂件。
第三块则是一块皮壳带明显“松花”(绿色苔藓状痕迹)和细蟒带的黑乌砂,打灯在松花聚集处能看到些许绿色反应,赌性较大,但价格也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他选择这块,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对“色”的判断。
付完款,段叔熟门熟路地带着他来到市场内的切割区。这里机器轰鸣,水花四溅,气氛比交易区更加紧张。每一台切割机前都围着人,每当一块石头被固定上机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飞速旋转的锯片上,等待着命运的裁决。或欢呼,或叹息,或沉默,人间百态,在此刻浓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