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崖灯塔持续不断的蓝色冷光,在最初的震撼与内部紧急研究之后,开始逐渐引发更广泛的关注。首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地方海事部门。
一份日常的航标状态报告被送到了海事局负责人的桌上,上面关于望海崖灯塔的备注栏里,被标上了一个醒目的红色问号。
“局长,望海崖灯塔的亮灯记录……有点问题。”负责航标维护的科长指着报告数据,“根据记录,它已经连续亮灯超过240小时,而且亮度稳定,没有任何波动。这绝对不正常。”
局长皱起眉头:“望海崖?那个废弃了快十年的灯塔?它的供电系统早就拆除了,哪来的电?是不是有驴友或者网红私自接电了?”
“我们第一时间就派人去现场查看了,”科长脸上露出匪夷所思的表情,“现场反馈,灯塔内部积满灰尘,供电线路完全锈蚀断裂,根本没有接电的痕迹。而且……那光不是普通的白炽灯或LED光,是一种……很奇怪的蓝光,光源似乎直接来自顶部的巨大透镜本身。”
“透镜自己发光?”局长觉得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难道是某种新型的太阳能装置?或者……磷光材料?”
“都不像。我们检查了透镜表面,没有附加任何设备。那种蓝光非常均匀,像是从玻璃内部透出来的。更奇怪的是,”科长调出了另一份数据,“我们调取了近期的卫星遥感和附近监测站的微功耗记录,这个灯塔……没有任何能量输入记录,但它却在持续输出光能。根据初步估算,其发光强度相当于一个百瓦LED灯,持续十天……这输出的总能量已经相当可观,但输入是零!这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局长愣住了,能量守恒定律被打破?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有没有环境因素的干扰?比如……某种我们未知的地磁现象?或者生物发光?”
“目前都排除了。这种现象是突然出现的,时间点……”科长操作电脑,调出了一段网络热门视频的截图,“恰好与这个名叫林墨的主播,在夜市用激光笔‘点亮’灯塔的直播时间完全吻合。”
视频中,林墨那浮夸的表情和那道诡异的蓝色光束清晰可见。
“胡闹!”局长第一反应是炒作和巧合,“一个网红直播,怎么可能真的点亮灯塔?肯定是某种我们还没发现的障眼法或者提前布置!”
“我们最初也是这么想的,”科长苦笑道,“所以技术部门仔细分析了那天晚上所有能找到的直播录播视频,尤其是主播‘改装’激光笔和发射光束的过程。您看看这个……”
科长播放了一段经过技术处理的慢放视频,聚焦于林墨手中那支激光笔的笔头。在按下开关的瞬间,除了那道射出的蓝色光束,镜头还捕捉到笔头内部那被胡乱焊接的蓝色LED灯珠和那块所谓的“谐振增强石”在发光前的一刹那,似乎闪过了一串极其短暂、频率极高的微小电弧,颜色呈现为一种无法描述的、介于紫色与银色之间的奇异色彩。
“这是……”局长眯起了眼睛。
“我们咨询了物理实验室,这种瞬间电弧特征,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电路放电现象。更关键的是,”科长切换画面,是林墨在直播结束后,面对直播间爆炸性提问时,手忙脚乱“辩解”的片段。
只见林墨抓着头,一脸“无辜”和“后怕”:“家人们别瞎猜了!什么能量传导,什么黑科技,我就是个整活主播!那肯定是巧合!是……是大气折射!对!海市蜃楼那种!晚上的特殊大气条件,把我激光笔的光无限放大和偏折了,正好打在了灯塔上,可能……可能还激发了灯塔里残留的什么老旧的荧光粉之类的!一定是这样!大家要相信科学!”
他一边说着“相信科学”,一边“不经意”地将那支改装激光笔的笔头特写怼到了镜头前,似乎想证明它多么“普通”。而就在这个特写镜头里,那粗糙的焊接点,那缠绕的铜丝,以及那块看似普通的“谐振增强石”的细微结构,被高清镜头清晰地捕捉下来。
“大气折射?激发老旧荧光粉?”局长重复着这牵强的解释,目光却死死盯住那个笔头特写,尤其是那块“石头”上某些在特定光线下才隐约可见的、如同天然形成的细微电路般的纹路。“你觉得这解释能说服你吗?”
科长摇头:“完全不能。大气折射无法解释能量的持续输出和透镜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且,我们的技术人员对主播这个笔头特写,尤其是这块‘石头’的图像进行了超分辨率分析和技术还原……您看看这个。”
屏幕上出现了经过复杂算法增强后的“谐振增强石”表面图像。那些天然的纹路被剥离,显露出其下方极其细微的、绝非自然形成的、有着明确几何对称性的结构!这些结构像是某种晶体的生长格点,但又呈现出一种人工设计的、用于引导能量或场的拓扑排列。
“我们将其与材料学数据库进行了比对,”科长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没有任何已知的人工或天然晶体拥有这种结构。但它……非常像某种理论上提出的、用于高效能量收集与定向辐射的‘场效应晶体’的雏形结构!虽然他的制作工艺看起来……极其粗糙和外行,就像是随便找了块石头照猫画虎刻了几笔,但那个‘猫’,那个设计蓝图,恐怕……非同小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