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百姓闻讯赶来,宫门外很快聚集了十余万人,有读书人,有贩夫走卒,还有退役的老兵。大家高声呼喊着“请复李纲之职”,情绪激动之下,有人砸毁了宫门的栏杆,有人朝着出来安抚的主和派大臣扔瓦砾,混乱中,几个作恶多端的宦官还被愤怒的群众打死了。
有大臣慌慌张张地跑到赵桓面前,说百姓“要挟天子”,请皇帝派兵镇压。陈东听到这话,仰头大笑,高声回应:“以忠义胁天子,不逾于奸佞胁之乎?陛下若能明辨是非,复李纲之职,我等自会散去;若执意偏袒奸佞,大宋江山危矣!”
赵桓站在宫墙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听着震耳欲聋的呼喊,吓得脸色惨白。他知道,若真的派兵镇压,民心必失,到时候内忧外患,开封就真的守不住了。无奈之下,他只好下令恢复李纲的官职,还亲自登上城楼与百姓见面,承诺不再听信主和派谗言。直到李纲重新出现在城头,人群才渐渐散去,一场风波总算平息。
可经此一事,赵桓对李纲的忌惮更深了——一个能让十万百姓为他请愿的大臣,实在太“危险”了。他表面上让李纲继续主持防务,暗地里却依旧听信主和派的话,偷偷派使者去金营求和,答应了金人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缴纳巨额岁币的屈辱条件。
李纲复出后,重新整顿军队,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金兵久攻不下,粮草日渐匮乏,只好撤兵北归。开封之围暂时解除,赵桓松了一口气,主和派又开始活跃起来,天天在他面前说李纲的坏话,说他“功高震主”,“鼓动百姓要挟天子,不可留用”。赵桓本就对李纲心存芥蒂,此刻更是顺水推舟,没过多久就找了个借口,把李纲贬到了扬州。
李纲离京后,开封的防务再次陷入混乱。而远在磁州的宗泽,却把抗金搞得有声有色。他到磁州时,这里的城墙残破,百姓流离失所,金兵还时常前来劫掠。宗泽没有退缩,他一边安抚百姓,组织大家修缮城墙、开垦荒地,一边招募义勇,打造兵器。他还写下告示,张贴在周边州县,号召百姓“同心抗金,保家卫国”,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义士纷纷前来投奔,磁州很快就成了河北抗金的重镇。
宗泽不仅善于治军,更善于用人。他知道民间藏龙卧虎,只要晓以大义,就能凝聚起抗金的力量。有一次,他听说濮州有个叫王善的义军首领,手下有数十万人马,号称“草头王”,打算出兵占领汴京。手下人都劝宗泽派兵防备,宗泽却摆了摆手:“王善也是爱国之人,只是无人引导罢了。”他单人独骑前往王善的军营,见到王善后,开门见山道:“如今国难当头,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你有数十万之众,若能为国效力,驱除金兵,将来必能名垂青史,何苦割据一方,落个草寇之名?”
王善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却目光坚定的老人,心中深受触动。他早就听说宗泽的威名,今日一见,才知果然是忠义之人。当即跪倒在地,对宗泽说:“愿听大人调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这样,宗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一支数十万的大军。之后,“丁一箭”丁进、“没角牛”杨进等各路义军首领,也都在宗泽的感召下前来投奔,河北的抗金力量越来越强。
可就在宗泽在河北浴血奋战的时候,金兵再次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集中兵力攻打太原,太原守将苦苦支撑了八个多月,最终城破人亡。太原失守后,金兵长驱直入,再次兵临开封城下。而此时的赵桓,早已没了上次的侥幸,主和派更是主张“弃城避敌”。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站出来阻止皇帝逃跑,可赵桓还没来得及动身,金兵就已经攻破了城门。
靖康二年四月,金人纵火焚城,烧杀掳掠,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有宗室、妃嫔、大臣等三千多人,以及无数的金银财宝、典籍文物全都掳走北上。这就是让宋人刻骨铭心的“靖康之变”,享国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就此灭亡。
消息传到磁州,宗泽当场吐血。他立刻率领大军出发,想要抄近路赶到大名府,联合其他宋军拦截金兵,夺回二帝。可当他赶到大名时,却发现各路勤王军队竟无一支前来——有的将领畏惧金兵,有的则拥兵自重,没人愿意出兵相助。宗泽站在黄河岸边,看着滔滔河水,望着金兵北去的方向,仰天长啸,老泪纵横。他手中的宝剑直指北方,却只能望河兴叹,那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几乎将这位老人击垮。
而此时,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却成了最大的“赢家”。他之前被派去金营议和,路过磁州时被宗泽拦下,劝他“金人狡诈,不可前往”,赵构趁机留在了河北,后来又跑到济州躲避。金兵掳走二帝后,赵构在孟太后的支持下,于南京应天府即位称帝,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
赵构即位后,为了收拢人心,不得不打出“抗金复国”的旗号,起用李纲为宰相。他亲自写信给李纲,言辞恳切:“方今天下生民遭此劫难,只有阁下这样学穷天人、忠贯金石的大臣辅佐朕,才能符合苍生的期望。”李纲接到诏书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不顾路途遥远,立刻赶往应天府,想要辅佐新君,收复失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