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炎成功以“培土生金”之法缓解了女孩的肺部感染,并获得张主任隐晦的认可后,许炎在医院的日子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依旧是一名实习生,但周遭的目光里,好奇与探究多了几分,甚至偶尔会有其他科室的医生,借着串门的名义,特意来看一眼这个传说中“会古法玄术”的年轻人。
许炎对此泰然处之,大部分时间仍沉浸在自身的修炼和对医道的探索中。沉淀于双腿的地脉之气日益驯服,与天阳之气渐有交融之势,让他下盘稳固,气息也越发绵长深沉。那种呼吸间引动天地精微之气的感觉,虽仍微弱,却让他对“气”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
然而,医院终究是世间病苦的集中之地。灵枢真眼的存在,让他比常人更能感知到那些隐藏在病痛之下的情绪旋涡——焦虑、恐惧、绝望、不甘……这些负面情绪本身,有时亦是加重病情、阻碍康复的无形枷锁。
这日查房,许炎注意到一位新入院的病人。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女性,姓吴,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度抑郁状态”。病历上罗列着各种检查结果,大多指标正常或仅有轻微异常,与患者严重的自觉症状——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形成鲜明对比。
西医对此类疾病,多以镇静安神、抗焦虑抑郁药物对症治疗,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且易产生依赖。
在许炎的灵枢真眼中,这位吴女士周身的气场黯淡紊乱,如同被一层灰蒙蒙的雾气笼罩。尤其她的心包区域(膻中穴附近),光华晦涩,一股郁结的青黑之气盘踞不散,如同被无形之手攥紧。这是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蒙心窍之象。肝木郁遏,无法疏泄,反克脾土,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
心主神明,她的“神”被郁气困住了。
常规的药物和劝导,或许能暂时安抚,却难以撼动那根深蒂固的郁结。
许炎想起《灵枢经》和《天阳医诀》中都曾提及的“五音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云:“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五音与五脏相应,可通过特定的旋律、节奏振动,调和相应脏腑气机,疏导情志。
或许,这对吴女士的症。
他再次向张主任提出了尝试性建议。有了前几次的成功经验,张主任虽然对“音乐治病”仍觉匪夷所思,但最终还是点头同意,允许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作为辅助手段一试。
许炎没有使用现成的音乐。他拜托护士长找来了一个简单的古筝APP,选择音色最为清越澄澈的“宫、商、角、徵、羽”五正音模式。
午后,阳光暖融融地洒进病房。许炎屏退了旁人,只留下他和闭目假寐、眉头却依旧紧锁的吴女士。
他没有立刻开始,而是先静立片刻,微阖双目,调整呼吸。体内天阳之气与地脉之气缓缓流转,让他心神澄澈,意念集中。他伸出手指,悬于手机屏幕上,指尖隐隐有微光流转——他试图将自身调和后的气息,微弱地灌注于这现代的电子乐器之中,赋予其一丝灵性。
首先,他轻拨对应的角音(简谱中的3音)。角音属木,入肝。旋律选得舒缓而略带升发之意,如春日林木抽枝发芽,生机初现。音波荡漾开来,在灵枢真眼的视野中,化作淡淡的青色光晕,轻柔地环绕向吴女士的肝区,那盘踞的郁结青气似乎微微波动了一下。
吴女士的睫毛轻颤,紧抿的嘴角似乎放松了一丝。
接着,是徵音(简谱中的5音)。徵音属火,入心。旋律变得稍显明亮、活跃,如夏日至阳,温暖而愉悦。红色光晕随着音波流淌,渗向她的心包区域,试图化开那晦涩的郁结,温暖冰冷的心神。
吴女士的呼吸似乎顺畅了一些。
然后,是宫音(简谱中的1音)。宫音属土,入脾。旋律转为宽厚、平和、沉稳,如大地承载万物。黄色光晕弥漫,笼罩她的脾胃区域,旨在培土荣木,健脾安神,从后天之本滋养心神。
吴女士一直紧绷的肩膀,微微塌陷下去。
再是商音(简谱中的2音)。商音属金,入肺。旋律变得清肃、收敛,如秋风扫落叶,透着一股清凉与洁净。白色光晕拂过她的肺腑,助其宣发肃降,金克木,以肃降之气平抑过亢的肝木。
最后,是羽音(简谱中的6音)。羽音属水,入肾。旋律幽深、柔润,如冬夜寒泉,静谧而涵养。黑色光晕(并非病气的黑,而是沉静滋养之黑)下沉,滋养肾水,水生木,以肾水之涵养来润泽肝木,使其刚柔并济。
五音循环,旋律并非割裂,而是被许炎用意念和气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首调和五脏、平衡五行的无声乐章。他根据吴女士气机的实时反应,微调着每个音的强度、时长和衔接。
在普通人的耳中,这只是一段旋律简单甚至有些单调重复的电子音。但在许炎的灵枢真眼和吴女士被引导的气场感知中,这却是一场针对紊乱气机的精密调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