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大山一家跟着队伍走,他们发现这座城里基本都是大兵,没有多少居民。他们看来是比较早来的一批平民。
那个军官带着他们来到一个小广场,停在一个木质四层建筑前。
这座建筑很宽,足足有十丈宽度。是一座木质的带连廊的小楼。正面开着五个门。每一个门里都有很多人进出。
“都不要乱走,在这里等着,你们是匠户,先给你们落户籍。然后,有了户口簿,钱庄的人会给你们贷款。你们拿到贷款后,就可以买木屋、租赁商铺了。”那个军官说道。
“军爷,我们不贷款可以吗,就怕还不上啊。”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畏畏缩缩的说道。
“有了户口本,你们这些匠户才有钱在城里租赁一个临街的房子,把你们的手艺开店。这座城里需要你们这些手工业者提供服务。”
“你们现在都是赤贫,不贷款拿什么购置生产资料和设备呢。再说了,做生意总的租门市房子吧。房租也是要交的。另外,城外还会给你们分地。种地总要有耕牛、种子、农具啥的吧。这些哪一样不要钱。”
“不过你们放心,每年土地的产出也可以用来还贷款。”
“军爷,之前说的一家给分一百亩地,是真的吗。”米大山赶紧问道。
他已经知道这里有足够的溪流和水源。都是水浇地,心里一下子热切了起来。要是真给分地,别说一百亩,就是十亩水浇地,那也不枉跑到这么远的边疆来了。
作为农民,他们太知道水浇地意味着什么了。
那个军官笑道:“你们把心放到肚子里,杨府的政策从来没有不落实的。
不过这些地你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们可以把终身使用权传给长子一家,以后代代传下去。但不得买卖、出租、流转。”
“这些地,杨府不收佃租,也不需要你们服徭役。但是你们每一户必须有一个壮丁,在闲暇时参加民兵队,进行军事训练。”
“今后要是有战事,你们是要附庸军事义务的。”
人群里轰的一下子议论开了。他们听到有兵役,反倒相信了分地的事情。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但他们不怕上阵,就算是没回来,土地也是可以传子传孙的。如果能逃脱了子子孙孙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他们宁可去上阵搏一搏,自己这一代把能打的仗都打了,子孙就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永远不要小看,华夏百姓为了下一代能做出多大的牺牲。
成祖朱棣的时候,为了防止卫所兵逃跑,导致他靖难失败。他特别许诺,参加过靖难之役的士兵,只需要自己终身服役,子孙可以免除军户的籍贯。
结果,一个逃跑的没有,为了子孙,他们全都终老在军中。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为了孩子,这些人都不敢逃跑。
永乐朝是军户逃亡最少的朝代。
其实,军户制度这个操蛋的设计,把当兵的坑苦了。这简直把当兵的变成了军官的奴隶。
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导致大量士兵逃亡。
只是老朱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误,只是拼命压迫地方官抓逃跑的军户。
杨府分给他们的土地,没有佃租,也没有让他们服徭役。有工程都是招标给工程队,工程队花钱雇佣工人来做工。他们也就能接受兵役了。
有一个识字的,看着中间大门上的字说道:“上面写的是市政厅三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好像是成立专门办事的衙门。”
不大一会,大兵们就带着一户一户的家庭进了这座大厅。
米大山一家进去后,发现里面是一长溜的柜台。每一节柜台后面都坐着一个年轻人。
“到这里来,先登记,然后给你们办户口本。”一个大厅中站着的人过来指导他们办理的顺序。
等米大山一家出来,手里就拿着一个牛皮封皮的户口本,还有一个叠粮票、油票、肉票、布票、铁器票什么的。
这里物资需要从内地运来。买紧俏的东西是需要凭票的。不完全是自由买卖。
“这边来,先到钱庄的摊位办理贷款一百枚银币。”刚出来,马上有人指导他们,往旁边空地上摆着的桌子走去。
耷拉在桌子前面的桌布上,写着兴禾钱庄迪化分部几个大字。
米大山一家来到桌子前,几个年轻人看了他们的户籍,发现分类一栏上面写着匠户,行业一栏上写着篾匠。
“明白了,你家是开店做竹制品的。咱们现在这里啥都缺,尤其是各种家什,你们家的店一定会大火的。”
米大山发愁的说道:“我倒是会手艺,可是这里没有竹子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那个小伙子笑道:“不是分给你家一百亩地吗,可以种植竹子,这东西砍伐后年年重生。是不缺原料的。”
米大山惊讶的问道:“这里能种植竹子。”
小伙子道:“当然可以啊。”
“迪化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合种植竹子。适合在这里种植的竹子品种有很多。你们留下口粮田,剩下的都种竹子就可以解决原料问题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