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发了两个字“呵呵”。
按一般网络的规律,发了这两个字,就意味着谈话的结束。但他好像并不清楚这个规矩,继续问到:“难道,我读这些年书,都不起作用了吗?”
“也许你认为你读的书多,但比你读书多的现状生存状态比你差的人,还有很多。你想想?”
“不错,有这种情况。”
“好的,你是一个诚实的人,这就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知识,你也许知道很多。但对现实和实践没用的知识,就不起作用。比如你所说的知识点,如同一堆铜钱,存在你大脑的仓库里。但是,你要到市场买东西,不可能把整个仓库搬去。”
“我知道那个比喻,你的意思是,我没有串钱的绳子?”
这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他知道这个比喻,我下面的话,说起来,他就更容易接受了。
“对,知识点重要,但分析和组合能力更重要,这就是绳子。用已知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强大的思维科学,也就是框架组合和分析,逻辑和数学,就起到这种作用。”
“你说得对,兄弟,你虽然比我小,但知识比我多,见识也比我多,怪不得,你能够发财。”
他三句不离发财,并不是说他太物质。毕竟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钱是非常重要的。况且他不避讳谈钱,不故作清高,也算是有不错的品质了。
“我不是说你没有绳子,只是猜测,也许你的绳子不太长或者不太坚固,串不了多少钱。但是,你还有口袋啊?如果口袋装得多,照样可以到市场潇洒啊?”
“什么意思?我第一次听到口袋理论。”
我解释到:“用口袋装钱,这个好理解。那么,什么是你装钱的工具呢?多缝几个口袋,就装得多。也就是说,知识涉及面广,见识多,就相当于多几个口袋。比如,你在学校教书,如果业余时间写几本书或者编几本教材,就相当于你多了几个口袋。再比如说,你在社会上,成功的朋友多,也相当于多了几个口袋。”
“对对对,这个意思,我明白了。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职业里,封闭在交际的狭窄空间,所以这些年来,长了几岁,却见识没增长。”
他承认自己的短处,说明,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小知识分子佩服一个人的时候,他还是有虚心的态度的。
“并且,你得有这个力量,当所有的口袋都装满钱时,你得有力气走得到市场。所以,你自身的力气,也很重要。这就是你的心量。因为力量是物质的,对于知识来说,心量是意识的。你的心量其实并不狭窄,从你对我的态度来说,你是可以接受新事物的,所以,你以包容的心态来看这个世界,来接受现实接受他人,你是可以装很多钱的,让你的知识变现。”
既是鼓励,又提及他最感兴趣的钱的问题。他说到:“对,我也要这样想。故作清高没什么用。历代知识分子,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变现的能力,需要心量。”
我觉得,我能够改变一个四十来岁的固执的人,简直就是巨大的成功。这个成功鼓舞了我,我决定,继续我的教学历程。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接受并判断新旧知识的更替。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但也有新旧更替的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从日心说到银河理论到宇宙大爆炸,每一个阶段的知识,都在更替。这是符合道法自然的规律的。地球历史上,存在着好多种生物种类,当他们存活时,都是珍贵的,是进化中的胜利者。但当他们淘汰或者灭绝时,都是因为自然变化了。比如强大的恐龙死了,改吃竹子的熊猫,活了下来。人类知识也一样,老『迷』信古人,老沉浸在故纸堆,是要吃亏的。”
“那你的意思,是要我多学习新的知识?”
“有这个意思,但你要保持警惕。因为新的知识中,许多是伪知识,不太好判别。你最好的办法,是找那些能够判别真伪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
“我觉得,你就是这种高手。”
“不,我不算高手。你多交一些高手朋友,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观察他们的作为,总是有用的。判断他们的新知识是否有用,还有一个简单的粗略标准,那就是,他们是否走在一个上升的成功之路上。”
“我觉得,你这么年轻,就挣这么些钱,是不是,你要我交往的人,就该是你这种人呢?”
这句话让我警惕起来,我觉得,他剩下的,就是要提出跟我见面了。我说到:“不,不能仅用钱来衡量,你见得多了后,就会发现,许多有钱人,只不过是运气好一些罢了。但从他们事业或者学识气度上升的状态,是可以判别的。”
“还是不太懂,没有硬标准,还是钱来得实际些。”
他是钻在钱眼里去了,但我并没放弃劝说的努力。毕竟,他开放的心态刚刚建立,智慧的火苗点燃了,不能被钱风所吹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