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都解决了吗?有什么损失?”小胡问到。
万老师伸出左手食指,我知道,他又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表长篇大论了。他这当老师的习惯没改,总喜欢没话找话,并且要贯穿名言警句和所谓的理论。
“对于小胡来说,我造成了你两点损失。首先,为灭火,罐子盖摔碎了,这是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你受到了惊吓,并且这种反应,让你被动地暴『露』了你胆子有点小的弱点,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是更大的精神损失,对不对?”
小胡笑笑:“我是胆子小,不怕暴『露』。你也真会扯,把物质和精神都搞出来了。”
万老师看着我说到:“对于庄老师来说,损失就更大了,脸面的问题我已经说过,更何况,为了平衡我菜的咸味,让你的汤损失了不少数量,本来,这么好的美味,需要慢慢品尝,才能体现尊重的。”
我正要辩解,他立即作出一个停止的手势,继续说到:“你们俩人还有个共同的损失,我这么咸的菜,败了你们的胃口,何况在庄老师精心准备的美食面前。”
他终于说完了,我才有机会开口。“万老师,其实我也是有收获的。没有你那惊慌的对比,大家看不到我的能干,没有你这白菜的咸,就无法充分对比出我菌子汤的香,是不是这个理?”
小胡笑到:“万老师哲学教得好,把庄老师的对比参照的观念都搞出来了。所以说,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
他也说了个哲学术语了。
在大家一片赞扬声中,吃过了午饭。毕竟只有这一个菜,矮子中充长汉,我的烹调技术突出出来,这荣誉来得有点虚。万老师好像要弥补什么,中午坚持刷锅洗碗,最后,我们都简单地睡了个午觉。
小胡是最先醒来的,他烧好了水,泡好了茶,我们上午在街上买的瓜子之类的,也摆在了桌上,下午的座谈,又开始了。
还是万老师这个话痨开的头:“我回忆了一下中午的过程,庄老师,你当时怎么那么沉着呢?拨电源,取布覆盖灭火,端锅出去,一系列动作迅速准确,像是专业灭火队员。”
“我没这专业,你不要『乱』扣帽子。”
“那就更奇怪了,我跟小胡都有点手足无措,你怎么不慌呢?你不要跟我说,慌没有用那话,我们也知道慌没用,但做不到。直觉,看到火那么大,就直观地害怕,这是本能,你是怎么克服的?我想知道这个心理过程,小胡先不要用专业解释,我们听听当事者的感受。”
好家伙,中午的事他还没放下,这个罪魁祸首,良心恐怕有点不安。但是,他这一长串,是想挖掘什么底料吗?
“出了事,慌没有用,这是肯定的。找原因也没用,救不了急,追责任也没有用,挽救不了损失。所以,只有自救,才有用,从理论上来说,是对的。但是,要做到,是凭习惯的。我从小就必须自已解决自己的事情,父亲残疾母亲离家,我自己有了问题,只能求助于我自己。所以,解决问题,不管步骤对不对,这是我第一反应,这已经成了习惯。”
我继续说明:“我在部队,这个习惯得到了加强。我不慌,不是绝对的。比如我在拿布的时候,就不小心把罐子的盖子拉掉了,说明我还有点慌。但为什么不像你们那么慌呢?只是因为,我在部队时,见到过许多比这更让人慌的事情。比如训练中的受伤,对练中的打斗,『射』击中的紧张,单杠上的危险,比中午的事,都危险多了。更重要的心理刺激,是我亲眼见过多次对犯人的处决,亲眼看到我面前一个活人,如何在一颗子弹下迅速流血死亡的过程,与之相比,中午这事,已经不能让我的心理,有多大困扰了。”
他们,主要是小胡,听我说起部队的事,很感兴趣,问了好多,在我看来是常识『性』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胆量是练出来的。见得多了,经历多了,就对危险时的心理,有免疫力了,对不对?”
“是这个道理,所谓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心理学上,恐怕也适用。”我解释到:“我所遇到的苦难和危险,已经训练了我,这就是原因。万老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明白了,经历就是能力。有过更大恐慌经历的人,才能够从直觉上做到处变不惊。大的心理波动可以覆盖小的心理冲突,是这样吧?”
他把问题转向小胡,小胡点点头。
“这就好比庄老师灭火的方法,使用的是覆盖法,直接断氧气,燃烧就无法发生。好像,这种方法,在佛教上也适用?”
从灭火扯到佛教,我算他狠。他继续说到:“佛教中,叫你无我,既然无我,就好像燃烧反应中没有氧气,被覆盖了,断绝了,燃烧就无法发生。没有主体,哪有客体呢?于是,毕竟空就自然出现了。”
这脑洞开得有点大,毕竟太跳跃。我问到:“你究竟是在说哲学还是在说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