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给诸位卿家上茶,咱们再说第三条,你们有意见可以提,但朕要是下了决定,就都给我闭嘴。”刘平安对小喜鹊挥了下手叫她安排上茶。
“第三条,昭告天下免除跪礼,别折腾老百姓了,再说总跪着也累,磨坏裤子还要买新的,太浪费。”刘平安无法理解为啥封建社会总要老百姓给官员下跪,纯粹是虚荣心作祟,没事找事。
“陛下英明。”众人恭维了一句,他们倒是不在意这一条,老百姓不给他们下跪,他们不也一样,以后再也不需要向皇上行跪礼,年岁都大了,折腾不起。
刘平安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道:“来说说第五条,这一条在我心里最重要,说说未来军饷军粮发放,哼,历代王朝覆灭最主要原因都在于此,你们也不想大晋步后尘吧。”
刘平安非常重视军饷军粮的发放,历朝历代都把军饷下发给各地武官,再由他们给士卒发军饷,这就是巨大的错误,很多王朝都吃过此亏,另外就是文官厌恶当兵的,只要有由头就会削减兵丁数额,遇到贪腐的文官还要从中克扣,大周亡国主因也在于此,无兵抵抗东胡人。
“皇上,军饷是否跟以前一样,如今北方太平,南方未来一年之内必然归与大晋,粮食价格已经下降了很多,河南一石粮食的价格已经降到了三钱银子一石,军饷不需要再涨了,只要实发即可。”钱塘在一旁提醒,他怕刘平安大嘴一张,到时候户部承受不住。
刘平安点了下头回道:“钱大人说的有理,骑兵每年8两银子还是太少,这样吧,涨到10两,步兵6两。”
以后每年秋底,上冻之前发一次军饷,你们给我听好了,一次发一年,实发到每个士卒手里,此事从今之后由内阁领班大臣负责,其他四位大臣监督,各地将领不允许参与发饷。
刘平安说完望向徐开澄继续说道:“你是都督府的人,代表着全军士卒,一旦士卒收到的钱不够,告到都督府,谁贪了钱谁就得死,他全家也别想活。”
“是皇上。”徐开澄起身回道。
安大钧直皱眉头,他是领班大臣,以后军饷之事由他负责,下面的文官一旦贪钱,他必定担责,虽说不会影响自己的位置,可下面的官员到时定会人头滚滚。
随后安大钧苦笑着摇了下头,没人敢贪军饷,他们没机会贪钱,一旦少了士卒军饷,各地边军将领一定会告到都督府,这关谁都过不去,谁让武官不负责发饷,到时一定死盯着不放。
“再说说以后边军定额,等天下大定后,边军加上京城禁军人数为20万。”刘平安刚说到这里,徐开澄急忙站了起来。
“皇上,人数好像有点少吧,草原防线太过于漫长,我认为23万最为合适。”
“20万不少了。”钱塘急忙在一旁阻止,20万人光是一年的军饷就是笔天文数字,加上粮食军械、战马,我的妈呀,得花多少钱。
刘平安顿了一下,在他心里九边之地最重要的是两个地方,驻扎三屯营蓟州镇,和驻张家口的宣府镇,特别是蓟州镇,是未来晋国主要屯兵之地。
兵在于强而不在于多,你像宋朝那样搞百万大军有啥用,一打就散,充足的军饷、军械和战马,足以扫平不臣者,不说别人,就说大明朝,从朱棣靖难后,真正打仗的兵丁不到十万,确切来说进攻的军队只有四万骑兵,不一样天下无敌,打的草原部族抱头鼠窜。
刘平安决定用钱粮养精兵,而不是养一群废物,可徐开澄说的也有理。去掉京城三万禁军,边军人数只有17万,不大够,可多了财政也承受不住。
“这样吧,如今南方还没有平定,以后在设法增加边军数额,另外等天下平定后各行省当地的守备军由各地巡抚统领,兵丁数额,军饷数目到时再商议。刘平安最后一锤定音。
他也没办法,如今不能再扩军了,天下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说的好听点边军加禁军20万,其实现在远超过这个数字,光是林乔军手里就超过6万大军。
“好了,今天我就想到了这几条,你们有没有事情要说,没有的话,朕得回去哄闺女。”刘平安自嘲的摊了下手。虎妞特意跟他说,想要出宫去玩,作为一个女儿奴,他必须答应。
“没出息。”胡桥生心里吐槽。
他对刘平安后宫只有一个女人很是不满,哪有堂堂皇帝就一个女人的,简直不可理喻,你要是个普通人家没人说你,可皇位继承人只有太子殿下一人,太少了,还有比国本更重要的事情吗?
刘平安在宫内跟内阁大臣们说的话不到一上午就传遍了京城。
一处府邸,东屋一间不算好的房子里,一位青年正拿着本书细细品味。
青年名叫丁鹏,是榆林伯丁家山的二儿子,要说他在家里的地位很尴尬,父亲丁家山年少时喜欢家中的侍女,痴迷到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在没娶正妻的情况下丁家山纳了侍女为妾室,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两位老人虽喜欢长孙,但还是在几年后给丁家山娶了正妻,也就是丁鹏的母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