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净水革新触动了旧有利益。】
【“这净水陶塔抢了我们卖水人的生意!”京城水贩们举着扁担堵在清泉署门口,“以前一桶井水能卖三文钱,现在百姓自己就能净水!”】
【苏月白搬出刚研制的“移动净水车”,铜制龙头哗哗流出清水:“你们可以改装水车,用更洁净的河水沿街售卖,再搭配净水知识讲解,保准生意兴隆!”】
【在争议声中,民间智慧不断迸发。】
【“掌柜的,能不能做个能挂在井边的滤水器?”打水的农妇问道。】
【铁匠立刻打造出“井壁挂式滤水筒”,竹筒内分层填充滤网和木炭,绳子一拉就能取水。】
【更有甚者,将净水原理运用到酿酒行业。酒坊老板改良蒸馏器,酿出的米酒清澈透亮,口感醇厚,销量大增。】
【朝堂之上,关于革新的争论仍在继续。】
【“陛下!透水砖虽好,但造价昂贵,乡间难以推行!”工部官员上奏道。】
【户部尚书却喜滋滋地呈上账本:“大人此言差矣!透水砖带动黏土、木炭等行业,税收增长两成,还解决了水贩的生计问题!”】
【朱由检把玩着微型滤水器,笑道:“只要是利民之事,便值得一试。传令下去,研发更简易的乡村净水方案。”】
【半年后,“竹筒净水法”在偏远山村推广开来。只需将竹筒斜剖,依次填入纱布、木炭、细沙,架在水缸上就能过滤雨水。】
【“以前下雨接的水,喝了总拉肚子。”山民李大叔捧着陶罐,笑得合不拢嘴,“现在过滤后,连井水都没这么甜!”】
【随着“竹筒净水法”在山村扎根,清泉署的匠人们并未停下脚步。一日,云南商队带来消息:“深山里的瘴气水,连滤水筒都治不了!”工坊内再度陷入焦灼。】
【老陶匠周大锤盯着泛着青绿的水样直皱眉:“这水里的毒,怕是木炭都吸不住!”】
【西洋传教士利类思突然想起家乡的草药蒸馏术:“或许可以将净水与熬药结合,用高温蒸煮杀灭瘴气?”】
【苏月白翻阅医典,目光停在“雄黄驱毒”的记载上:“在滤水层加少量雄黄粉,既能杀菌又能去瘴!”】
【经过七次试验,“瘴水克星”——双层陶制蒸馏滤水器诞生。下层烧水产生蒸汽,中层滤水层吸附杂质,上层冷凝的水滴清澈无毒。当第一台设备运到云南边境,老族长颤抖着双手捧起净水:“活了大半辈子,终于能喝上安心水!”】
【这场净水革命彻底改变了民生细节。】
【应天府的澡堂推出“清泉浴”,用蒸馏过的净水泡澡,浴客们啧啧称奇:“皮肤都比往常滑嫩!”】
【私塾先生将滤水器搬进学堂:“每日净水,学子们再也不会因饮水生病耽误课业。”】
【更有巧匠发明“净水香囊”,将晒干的木炭与艾草缝入布袋,挂在水井边既能净水又能驱蚊,成了百姓家中的必备之物。】
【然而,繁荣背后暗潮涌动。】
【“净水陶塔被仿冒了!”周大锤举着粗制滥造的陶缸冲进清泉署,“这些黑心工坊用劣质陶土,滤网薄得像纸!”】
【朱由检当即下旨设立“水器监局”,规定所有净水器具必须刻上官方铭文,违规者罚没家产。民间随即兴起“净水师”新职业,持证匠人走街串巷,查验器具、传授保养之法。】
【革新的浪潮甚至影响到了外交。】
【当暹罗使团看到大明百姓家中的净水设备,使臣惊叹不已:“贵国竟能将浊水化为甘露,此技愿以十斛香料交换!”】
【利类思趁机提议:“陛下,我们可开设‘净水工坊’,将技术传往海外,换取奇珍异宝与先进器械。”】
【崇祯十九年春,第一座“国际净水工坊”在泉州港落成。大明匠人、西洋传教士与各国学徒共同钻研,改良出适用于不同水质的设备。从西域的盐碱水到南洋的湿热瘴气水,都有了对应的解决之法。】
【某日,朱由检收到边疆急报,却不是战事——而是守军利用净水技术,在荒漠中开辟出绿洲营地。他站在皇宫高处,望着京城内蜿蜒的清澈河道,以及河道边嬉戏的孩童,轻声对身旁太监说:“原来,一杯清水真能安定天下。”】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百姓家的滤水器上,折射出点点金光。这场从净水开始的变革,早已超越器具本身,成为大明王朝走向繁荣的生动注脚。】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天幕里百姓喝脏水的画面,把手里的茶碗重重一放:“徐达,去把负责京城水井的官员都叫来!连口水都弄不干净,要他们何用?”徐达立刻起身:“末将这就去!顺便查查有没有人往井里投毒。”
刘伯温翻着《农书》说:“陛下,古有挖井选址之法,水脉干净,水自然就好。臣建议重新规划水井位置。”常遇春挠着头插话:“要不咱让士兵帮忙挖井?顺便教百姓怎么辨水的好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