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儒一听陆云的话也是有些出乎意料,毕竟董卓死了的时候,长安百姓都是恨不得杀死他而后快。
李儒没有办法只有诈死一条路,找了一个替身诈死,然后隐姓埋名才逃了出来,可是他咽不下这口恶气,就去偷偷见了李傕和郭汜两人。
给两人出了一个反攻长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没有想到贾诩也是这个主意,然后李儒知道李傕郭汜根本就不是成大事的人。
于是他就和贾诩告别,自己准备偷偷回到西凉老家隐居,另外也是偷偷观察看看有没有值得自己再出山的明主。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就是他给李傕郭汜出主意以后,就被长安陆云的眼线发现了踪迹,结果他在回西凉的路上,就被抓来了这里。
此时李儒看着陆云说道:“大人,说实话汝并不是吾心里的明主,毕竟汝的出身是和黄巾有瓜葛,就这一点您的身份就和大多数世家大族走在了对立面,大人以后要想发展起来一定会比其他诸侯更加困难。”
陆云一听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李儒会如此开门见山的和他交流。
陆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就说道:“文优,在下虽然是张角的徒弟,可是吾这一路走来,可靠的不是这个身份,而是因为吾爱民如子,让吾所管辖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
另外文优口中的世家大族不就是一些以前立过功劳,家里几代出过高官的底蕴吗?
先生怎会知道未来跟随于吾的文武,不会成为未来的世家大族。
如今的世家大族已然腐朽不堪、堕落至极,他们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根本,与普通百姓渐行渐远。
这些所谓的名门望族,往往将自己与平民百姓划清界限,视其为奴隶和下等人。
然而,他们却全然忘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他们之所以能够有今日的地位和财富,无不是依赖于百姓的支持与拥护。
若没有百姓的辛勤劳作、默默奉献,又怎能成就这些世家大族的辉煌呢?
单靠皇帝一人之力,又怎能撑起如此多且庞大的家族呢?
皇帝固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若无百姓的支持,其统治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先生应该非常清楚吧!毕竟董卓不就是失去了民心,然后胡作非为,最后死在自己义子的手中。
先生,您可曾亲眼目睹董卓命丧黄泉之时,那长安城中百姓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热烈庆祝的壮观景象啊?”
此时李儒听了陆云的话语,透露出一丝感慨,仿佛他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百姓们四次奔走相告的画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
他们彼此传递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仿佛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
而当李儒想象到百姓们对董卓的愤恨之情时,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些百姓们对董卓的憎恶已经到了极点,他们恨不得将董卓的尸体碎尸万段,让他的骨灰随风飘散,以泄心头之恨。
另外到现在他还记得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都要杀死他的样子。
此时陆云一看时机差不多了,就又说道:“其实先生要能够协助于吾的话,其实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以现在先生的名声,估计没有那个诸侯会选择收留于汝。
反而吾这里才是最适合先生大展拳脚之地,因为吾的出身本就与那些世家大族毫无关系,更不会在意他们的抨击和指责。
至于百姓的评价,那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吾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至于他人如何看待,与吾又有何干呢?
所以先生,还请您三思而后行。
若您来到吾这里,必然会让您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在这里,您无需顾虑那些繁文缛节和世俗眼光,只需尽情施展您的才华和抱负,定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陆云的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让李儒豁然开朗。
他之前一直被眼前的困境所困扰,无法看清局势,而陆云却能够如此透彻地分析出他所面临的不利局面以及他所担忧的所有事情,这让李儒对陆云的智慧和洞察力深感钦佩。
李儒原本已经下定决心离开长安,从此隐姓埋名,过上平静的生活。
他觉得这样或许可以摆脱那些烦扰和纷争,过上以前不敢想一种与世无争的日子。
然而,陆云的一番话却像一把火,点燃了他心底深处那颗被尘封已久的野心。
这颗野心曾经是他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动力,但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望之后,他以为自己已经将其深埋心底。
然而,陆云的话语却如同一阵春风,吹开了那层覆盖在野心之上的尘土,让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他终于恍然大悟,陆云所言不假。
他发现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与陆云如出一辙,不仅如此,这些相似之处反而使得他更倾向于选择跟随陆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