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危机方面,智通和圆信表现出了很强的应变能力。当遇到官府的检查或者其他突发情况时,她们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当官府要求尼姑庵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时,她们会提前准备好,并且巧妙地应对官府的询问,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遇到其他尼姑庵的竞争或者挑衅,她们也不会轻易退缩,而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智通和圆信的务实作风和生存之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尼姑庵的生存和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她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取拐带女孩等不正当手段,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而且,她们过于注重现实利益,忽略了尼姑庵作为宗教场所应有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教化作用。在她们的管理下,尼姑庵虽然表面上繁荣,但内部却缺乏真正的信仰和凝聚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她们的做法也是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无奈的选择。在那个动荡不安、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务实才能生存下去。智通和圆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五、净虚:可恶的住持
1.干预俗事与趋炎附势
净虚作为水月庵的住持,本应潜心修行,远离世俗纷争,然而她却热衷于干预俗事,尽显趋炎附势之态。
帮张财主摆平“一女两许案”便是净虚干预俗事的典型事例。长安府有个张财主,他的女儿金哥已许配给守备之子,却又被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上。李衙内仗着权势,强行求亲,张财主家不敢得罪,便想退掉守备家的婚约。守备家自然不肯,两家因此闹得不可开交。净虚得知此事后,觉得有机可乘,便主动找到王熙凤,请求她帮忙摆平此事。
净虚在王熙凤面前极尽讨好之能事,先是夸赞王熙凤的能力和威望,说“我在长安城里城外有几个相知的人,我就求他们与我说个情,打发了这张财主家就完了。谁知我那些相知的人,都不在跟前,他们也有求我的事,不好违碍。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厚,求太太和老爷说声,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她深知王熙凤喜欢听奉承话,便用这样的言辞来打动她。
王熙凤本就喜欢揽事弄权,在净虚的一番劝说下,便答应了此事。她通过长安节度使云光,逼迫守备家退了婚。然而,张金哥和守备之子都是重情重义之人,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最终双双自尽。净虚为了一点钱财,不惜干预他人婚姻大事,导致两条人命的悲剧,其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净虚的趋炎附势在这件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深知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权势,便极力巴结她。为了让王熙凤帮忙,她不仅许下丰厚的报酬,还不断地抬高王熙凤。她对王熙凤说“这点子事,在别人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太太,便是小事,不肯管这些,我才大胆托太太的。”这种阿谀奉承的话语,充分显示出她趋炎附势的嘴脸。
除了这件事,净虚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对权势的追逐。她与贾府等权贵家族交往密切,经常出入贾府,为贾府的主子们做法事、祈福,以此来讨好他们。她利用自己尼姑的身份,在权贵之间周旋,谋取私利。她对有权有势的人百般讨好,而对普通百姓则不屑一顾。在她眼中,权势和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宗教的教义和修行早已被她抛诸脑后。
净虚干预俗事、趋炎附势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佛门的清规戒律,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她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和生命,这种行为令人唾弃。她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封建时代,即使是出家人也难以摆脱世俗的诱惑和权力的腐蚀。
2.罪恶行径与悲剧后果
净虚的罪恶行径犹如一颗毒瘤,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肆意蔓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悲剧后果。她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干预俗事,其中帮张财主摆平“一女两许案”便是她罪恶行径的典型代表。
在这个案件中,净虚为了获取钱财,主动找到王熙凤,请求她利用贾府的权势逼迫守备家退婚。她在王熙凤面前极尽谄媚之能事,夸大其词地描述事情的难度,同时又许下丰厚的报酬,以此来打动王熙凤。王熙凤本就热衷于揽事弄权,在净虚的蛊惑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事。她通过长安节度使云光,对守备家施加压力,最终迫使守备家无奈退婚。
净虚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双双自尽。张金哥和守备之子本是真心相爱,他们的婚姻是基于感情和承诺。然而,净虚的贪婪和王熙凤的权势干预,打破了他们的美好憧憬。张金哥无法接受被许配给他人的命运,守备之子也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苦,最终两人选择了以死来抗争。这两条年轻生命的消逝,是净虚罪恶行径的直接后果,令人痛心疾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