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其原因错综复杂。首先,忠顺王府派人来贾府索要戏子琪官,宝玉起初不肯承认,但在王府长史官的步步紧逼下,只得说出琪官的下落。此事让贾政觉得宝玉在外招惹是非,坏了家族名声。其次,贾环趁机进谗言,污蔑宝玉强奸金钏儿致其投井自尽。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让贾政怒不可遏,决心严惩宝玉。
贾政得知此事后,立刻命人将宝玉唤来。见到宝玉后,贾政二话不说,先是喝令小厮们将宝玉按在凳上,接着亲自拿板子打,后来觉得小厮们打得不解气,便夺过板子,狠命地打了三四十下。众人见状,纷纷上前劝阻,但贾政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王夫人赶来后,哭着劝贾政,提及自己年老,只有宝玉这一个儿子,若打死了宝玉,自己也无法活下去。贾政听后,才渐渐住手。
这一事件对宝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性格上来说,挨打前的宝玉虽有叛逆思想,但行事较为随性,挨打后他变得更加内敛,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思想方面来看,这次挨打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家族的复杂。他明白自己的叛逆行为会给家族带来麻烦,也会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没有让他彻底屈服于封建礼教,反而让他的叛逆思想更加坚定,他更加珍惜与姐妹们的情谊,尤其是与林黛玉的爱情,也更加反感仕途经济,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深刻。
5.好事多磨
贾宝玉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挫折与困难,爱情的波折和家族的变故成为他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爱情方面,他与林黛玉的感情虽真挚深厚,却充满了波折。两人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心生误会,互相试探、争吵。黛玉敏感多疑,宝玉又不善于表达,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例如,宝玉曾因担心黛玉误会自己与宝钗的关系,而焦急地解释,却越解释越乱,惹得黛玉更加伤心。此外,贾府众人对他们的感情态度暧昧,王熙凤的戏谑、长辈们的暗示,都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宝钗的出现也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了压力,金玉良缘的说法在贾府中流传甚广,让宝玉和黛玉陷入了痛苦的挣扎。
家族的变故更是让贾宝玉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贾府表面上繁华依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经济逐渐衰败。长辈们为了维持家族的体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如削减开支、变卖财产等。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家族的矛盾更加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与姐妹们玩耍,而是开始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无奈。他看到了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贾宝玉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和家族的变故,这些挫折和困难让他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与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6.结局探讨
在《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中,贾宝玉的结局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程高本和脂本的结局最受关注。
程高本里,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后中举,随后离家出走,跟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这一结局看似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中举满足了家族对他的部分期望,为贾府带来了短暂的荣耀。但他最终出家,表明他虽在科举上有所斩获,却依然无法在尘世找到心灵的归宿,对封建礼教和世俗生活彻底失望,选择以出家的方式解脱。这一结局给人一种无奈又带有一丝希望的感觉,既展现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又暗示了贾宝玉对自由的追求。
脂本中虽未完整呈现结局,但从一些线索可推测,贾宝玉经历了家族的衰败,生活陷入困境,最终沦为穷困潦倒之人。这种结局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无常,曾经富贵荣华的公子哥,在家族崩塌后一无所有。它强调了命运的不可捉摸,以及封建家族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贾宝玉的悲剧命运成为封建社会衰落的缩影,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三、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1.叛逆性格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和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抗,成为其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在封建礼教方面,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这类封建道德原则极为蔑视。他认为那些为了所谓的“忠义”而死的行为是愚蠢的,并非真正的高尚之举。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不遵循封建礼教的繁琐规矩,对于晨昏定省等礼仪,只是敷衍了事,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他不愿被这些礼教束缚,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贾宝玉对此却十分厌恶。他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热衷仕途经济的人称作“禄蠹”,认为他们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是虚伪和庸俗的。尽管家人竭力劝他、逼他去读经写文、谋取功名,他却始终不为所动。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的性情文学,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对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毫无兴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