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晨雾如薄纱般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尚未完全散去。然而,未央宫的钟鼓却突然敲响,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这晨雾的束缚。
王政君,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妇人,颤巍巍地站在宫殿的一角,她的手微微颤抖着,将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拍在案上。玉玺与案面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在这寂静的宫殿中回荡着,仿佛是一种对权力的宣示。
王政君的目光缓缓落在了她的侄子王莽身上。王莽身着华丽的峨冠博带,身姿挺拔,气宇轩昂。然而,当王政君与王莽的目光交汇时,她突然感到一阵寒意袭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她凝视着王莽的眼睛,那里面闪烁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精光。这精光比先帝的龙袍还要刺目,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王政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不安,她不禁想道:“这孩子,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姑姑放心!”王莽双膝跪地,身体猛地前倾,仿佛要将整个身躯都埋进尘埃里一般。他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些许哭腔,泪水和鼻涕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出,瞬间糊满了他的整张脸。
“臣定当效法周公,辅佐幼主,保我大汉江山!”他的誓言在朝堂上回荡,仿佛是对姑姑的承诺,也是对整个大汉的誓言。
然而,当九岁的汉平帝刘衎坐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时,朝堂的风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王莽首先采取的行动便是将自己的女儿王嬿嫁给了这位年幼的皇帝,让她成为皇后。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王莽在宫廷中的地位,更让他与皇帝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紧接着,王莽又以“祥瑞频出”为借口,给自己加封了一个“安汉公”的头衔。这个头衔看似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但实际上却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从此,王莽出门的阵仗比皇帝还要气派。他的车马仪仗奢华无比,所到之处,百姓们都要跪地行礼,高呼“安汉公千岁”。而在朝堂之上,他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
朝堂之上,气氛异常凝重。大臣们面色凝重,目光交汇间似乎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突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地对王莽喊道:“安汉公此举,怕是有僭越之嫌啊!”
这句话如同惊雷一般在朝堂上炸响,众人皆惊。王莽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位大臣,仿佛受到了极大的委屈。紧接着,他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身体猛地一软,“扑通”一声摔倒在龙阶前。
“呜呜呜……”王莽开始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凄惨而悲凉,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他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道:“臣对陛下、对太后、对大汉,可谓是一片忠心啊!日月可鉴啊!若有二心,愿遭天打雷劈!”
坐在龙椅上的王政君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一软。她原本对王莽的行为也有些不满,但此刻看到他如此痛哭流涕,又想起他平日里的种种表现,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王政君挥了挥手,示意那位弹劾王莽的大臣退下。然后,她叹了口气,对王莽说道:“安汉公快快起身吧,莫要再哭了。”
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尤其是在茶馆里,更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们听说了吗?朝堂上发生的那档子事儿!”一个茶客兴奋地说道。
“当然听说了,如今这朝堂啊,有三怕!”另一个茶客接过话头。
“哪三怕?”众人纷纷好奇地问道。
“一怕王莽哭,二怕太后老糊涂,三怕小皇帝长不高啊!”那人笑着回答道。
茶馆里顿时响起一阵哄堂大笑,众人都觉得这个笑话十分有趣。而这个笑话,也在长安城的百姓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汉平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王莽独揽大权的行为越发不满,心中的怨气也与日俱增。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汉平帝趁着众人不注意,悄悄地对自己的亲信说道:“等我亲政之后,一定要将这些祸国殃民的蛀虫们一网打尽!”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句私下里的抱怨竟然会传入王莽的耳中。
当天晚上,御膳房突然送来了一碗“补药”。汉平帝毫无防备地喝下之后,不久便开始上吐下泻,病情急剧恶化。尽管太医们竭尽全力地抢救,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汉平帝在短短几天内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王莽得知汉平帝的死讯后,如丧考妣般地趴在龙榻前,哭得昏天黑地,仿佛失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一般。然而,就在人们为汉平帝的夭折而悲痛不已的时候,王莽却迅速地从刘氏宗族中抱来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娃娃——刘婴,并将他立为皇帝。
从此以后,王莽以“摄皇帝”的名义,正式开始了他对朝政的掌控,而那个可怜的小皇帝刘婴,则完全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