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如鹅毛般的雪花簌簌落下,仿佛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银装素裹的外衣。然而,这美丽的雪景却无法掩盖未央宫内弥漫的愁云惨雾。
年仅27岁的汉和帝刘肇,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整个宫廷都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尤其是他那尚在襁褓中的皇子刘隆,更是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怜悯。
邓皇后紧紧地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滚落下来。她望着满朝文武,看着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心中的忧虑和压力愈发沉重。先帝临终前的托孤重任,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一样,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司空周章焦急地搓着手,满脸忧虑地说道,“依微臣之见,不如立清河王刘庆为帝,他年长且贤能,定能担当起治国理政的重任……”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中常侍郑众突然跳了出来,怒目圆睁,厉声呵斥道:“放肆!先帝遗诏在此,谁敢乱议!”郑众的声音在宫殿里回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为之一震。
邓太后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然后缓缓地说道:“哀家暂摄朝政,待皇儿长大之后,再行还政于他……”
然而,她的话音未落,怀中的刘隆突然“哇”地大哭起来,那哭声在空旷的宫殿里显得格外刺耳,仿佛也在为这风雨飘摇的江山而悲鸣。
刚刚登上皇位的汉殇帝刘隆,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他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幼的皇帝。当时的刘隆还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完全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事情。
每次上朝的时候,邓太后都不得不亲自抱着小皇帝坐在龙椅上。而那些大臣们看到这一幕,都强忍着笑,憋得满脸通红。因为小皇帝要么流口水,要么打瞌睡,有一次甚至还尿在了邓太后的身上。
然而,邓太后却显得非常淡定,她一边擦拭着衣服,一边从容地批阅着奏折,仿佛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她开口问道:“匈奴又在河套地区闹事了,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计策吗?”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思索应对之策。这时,太尉徐防站了出来,拱手道:“太后,匈奴向来贪婪,此次闹事恐是为了财物。臣以为可先派使者与其谈判,许以些许好处,暂息战事,再从长计议。”话音刚落,司徒鲁恭反驳道:“不可,匈奴野心勃勃,若一味妥协,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应派遣精锐部队,给他们一个狠狠的教训,方能震慑住他们。”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邓太后眉头紧锁,看着怀中熟睡的小皇帝,心中忧虑万分。她知道,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关系着大汉的安危。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郑众突然上前说道:“太后,臣有一计。可先派使者虚与委蛇,稳住匈奴,同时暗中调兵遣将,待时机成熟,来个出其不意,定能大破匈奴。”邓太后眼睛一亮,思索片刻后点头道:“此计可行,就依你所言。”于是,一场应对匈奴的计划悄然展开……。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年幼的皇帝甚至连一百天都未能支撑过去。当他驾崩的噩耗如惊雷般传遍洛阳城时,城中的百姓们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洒下同情之泪,哀叹道:“这可怜的孩子啊,龙椅都尚未坐热呢!”
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邓太后深知局势严峻,她紧紧咬着牙关,下定决心要从皇族中遴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来承袭皇位。在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之后,她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年仅 13 岁的刘祜身上。刘祜虽然年纪尚轻,但他聪明伶俐、品行端正,且有着皇室血脉的正统地位,无疑是一个理想的继承人选。
于是,邓太后毅然决然地将刘祜立为汉安帝,希望他能够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带领大汉王朝走向繁荣昌盛。
这个决定让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以周章为首的一些大臣们对邓太后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他们暗中密谋发动政变,企图拥立刘庆为帝。
然而,他们的计划最终还是被泄露了出去。邓太后得知后,怒不可遏,她拍着龙椅怒斥道:“哀家一心为国为民,你们这些人却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
最终,周章等人的阴谋未能得逞,他们被逼迫得走投无路,周章更是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
内忧尚未平息,外患却又接踵而至。西羌部落毫无征兆地突然发动叛乱,他们如同一群饿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疆地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各地告急的奏折如雪花般纷纷飞来,堆积如山,让邓太后心急如焚,坐立难安。
邓太后焦虑万分,心急如焚地将兄长邓骘召入宫中,面色凝重地对他说道:“兄长啊,如今西羌叛乱,边疆告急,你立刻率领五万大军前去平叛,务必速战速决,平息这场战乱!”邓骘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毫不犹豫地领命而去,带着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陇右前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