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皇帝赵恒,既没有他大伯赵匡胤的赫赫威名,也没有他爹赵光义的狡诈阴险,皇子中还只是排行老三,那他凭什么打败所有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呢?
总结一下,就是运气好,先是赵光义把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这三个外部的竞争者全弄死了。后来,赵光义全力培养的两个儿子赵元佐疯了、赵元僖暴毙,所以太子这个大馅饼就到了老三赵恒手里。
再后来,先帝的心腹王继恩和李皇后联手想搞颠覆,而且已经非常接近成功,但是关键时刻吕端力挽狂澜,力保了赵恒的登基。只能说赵恒的命好,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恰逢其时。
咱们的新皇帝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自幼就极为聪明,很小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七八岁就能作诗,十几岁就能指出朝政弊端,这让他从小一直就被鲜花和赞誉包围着。
他也是个做事有股“狠劲”的人,皇子的身份再加上皇帝老爹自幼的宠爱,让他处事无比果决,做事情有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拗。
此时赵恒的担子并不轻松,他接下的这个大宋是一个边患不断、危机四伏的帝国,辽国和党项虎视眈眈;却又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帝国,人心不稳、精锐尽失、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怎么治理好这么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对这么一个二十九岁的青年来说,是个挑战。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恒立即大刀阔斧地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处理好这次政变。对于敢于颠覆皇权的野心家,其他皇帝基本上都会选择全部杀掉,甚至诛九族斩草除根,以对所有人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我们的新皇帝赵恒不仅仅是个聪明人,更是个宽仁大气的皇帝。
首先是李皇后,对于这个始作俑者,赵恒意外地选择了宽容和原谅,这个女人毕竟是父亲的妻子,也算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这事就这么算了吧。他册封李皇后为太后,仍居住在西宫,然后再追封自己已故的生母李氏为元德皇后。
对于大哥赵元佐,他不仅放弃了追究,而且还恢复了亲王身份,册封为楚王。
对于阴谋的其他参与者,他也进行了宽大处理,大太监王继恩被贬为右监门卫将军,发往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参知政事李昌龄也仅仅是贬为了忠武节度行军司马。
处罚最重的是知制诰胡旦,这已经是此人的第二次被贬了。他上一次被贬是因为和赵昌言、董俨等人结党营私,然后被赵普贬去商州了去做团练副使,要说这家伙也是个人才,他转头又巴结上了大太监王继恩,没多久就拐回头来干上了位高权重的知制诰。
当上了大官他还不满足,还想再进一步,于是也参加了这次政变。对于这样一个跳梁小丑,赵恒懒得废话,直接一撸到底贬为庶民,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市),但也算让他捡了条性命。
而这次有定鼎之功的宰相吕端,则被加封为同平章事、左仆射,这已经是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官职,同时,其他的有功人员也都得到了优厚的封赏。另外他还把自己的两位老师李至、李沆提拔为参知政事。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更是让全国人民惊讶,他追封了死去的三叔赵廷美为秦王、西京留守兼中书令,而赵廷美是被他爹赵光义判为谋逆大罪的,是定过性的十恶不赦,连死后都不允许埋入祖坟。而赵恒一上台就给赵廷美平了反,这等于是向世人宣布说老皇帝赵光义做得不对。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廷美是被人陷害冤屈致死的,这其中的凄惨人人都知道,却人人不敢说话,因为这份阴谋迫害的罪恶后边绑定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赵恒一上台就直接捅破了这层“不可说”的皇家的遮羞布,严重违反了礼法祖制,但他在公道上赢了人心。
另外,他还追封堂哥赵德昭为太傅、赵德芳为太保,恢复了他二哥赵元僖的太子封号。
赵恒平静地做着这一切,此刻的他内心充满着沧桑的悲悯——就让那些恩恩怨怨都归于尘土,让一切腥风血雨都归于平静吧,这个民族需要前进、需要振兴,大宋帝国不能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前进。
赵恒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裁撤冗员。先帝赵光义为了稳定统治,在位的二十年间开科八次,总计录取各科进士六千一百二十五人,是赵匡胤执政时的三十多倍,另外还有军功、祖荫、恩赏等其他方式入职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些人被安排在帝国的各个层级、各个机构,导致了整个官僚机构臃肿不堪。
赵恒采用官员述职和政绩考评的方式,分五年逐步裁减各级冗官。五年到期后被裁撤的官吏高达十九万五千多人,而此时大宋人口才只有三千多万,此举每年省下的银两数以万计。
其后,赵恒摒弃掉各种反对的杂声,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有创新性的完善。刚登基的赵恒勤勤恳恳、宵衣旰食,每天带头加班工作,因为这个帝国要修修补补的地方太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