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的皇佑年间可是个多事的时段,皇佑三年大名府黄河大决堤,水患波及二十几个州府,这边赵祯手忙脚乱地刚刚把黄河决口堵上,又赈济完灾民,紧接着的皇佑四年(1052年),宋朝南面和交趾国交界的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在广源州这个三不管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叫大侬的部落,约摸有个二十几万人,他们请宋朝给自己首领封了一个检校司空的虚职,象征性地归属于大宋羁縻管理,同时他们还接受了大理国和交趾的册封,可谓是把夹缝生存中的“两面三刀”玩到了极致。
然而交趾国始终就想吃掉这个广源州,从大中祥符二年开始,一直不断侵扰这片地方。大侬部落在首领侬智高的带领下建立起来一个独立政权“南天国”,奋起抵抗交趾大军,双方是战争不断。
但是这“南天国”毕竟实力弱小,实在是打不过交趾,于是在皇佑二年的时候,他们就向宋朝提出了归附的请求,而宋朝君臣以“本属交趾国境”的理由,直接拒绝了侬智高。
赵祯他们是相当清醒的,这“南天国”一不答应内迁,二不愿意分割辖区,纯纯的就是想借宋朝的兵和资源去对抗交趾,然后他侬智高再坐享渔翁之利,好趁机扩张他的“南天国”,大宋朝廷里那帮天天玩心眼的老狐狸们可不会上这个当。
侬智高在反复要求归附不成的情况下,恼羞成怒,在皇佑四年四月的一天,侬智高一把火烧掉了广源州的老窝,把房屋、庄稼全部都付之一炬,然后跟部众咬牙切齿地说:“我们要背水一战,北面的宋朝是更大的河山、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去那里谋得新的王国。”他的部众们纷纷响应。就此,在大宋的南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席卷岭南的“侬智高之乱”。
随即,侬智高领全体部众沿郁江东进,快速拿下了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建立了“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
这时候的大宋岭南,已是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各地的城防和部队都形同虚设。侬智高的军队在整个广南西路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先后攻破横州(今广西横州市)、贵州(今广西贵县)、龚州(今广西平南)、藤州(今广西藤县)、梧州(今广西梧州)等多个城市,其后进入广南东路地界,再破封州(今广东封开县)、端州(今广东肇庆)等地。
这帮侬人常年经历战乱,打起仗来个个都是悍不畏死,他们的进攻方式则更是让大宋军民头疼——他们组成了一个当时震惊四野的“盾矛大阵”,每个人都手持一杆竹竿所制两米多的长矛,又拿一个“宽半米多、长一米多”的超大盾牌遮蔽身体。宋军要是远战呢,这盾牌是防得死死的,你弓弩压根射不进去,宋军要是近战呢,人家就一个紧接一个地组成盾阵,严丝合缝得如同铁桶一般,抽冷子再从盾牌中间穿出来几杆长矛,给你扎个透心凉。
当时岭南各地是“望风披靡,吏民皆望而散走”,宋朝守城的将领们,要么是弃城而逃,要么是战败被杀。
岭南一败再败,侬智高的势力也在做大,从一开始的万把人军队迅速扩张到了五万多人。这边咱们的皇帝赵祯更是心急如焚,赶紧是满朝地寻摸人去平叛了。
然而赵祯马上干的事情将证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带兵打仗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就必须是一个“既思维超群懂理论,又能因地制宜做决断;既能高屋建瓴懂战略,又要实践一流懂战术”的帅才。
他先派出的是正在家丁忧的余靖和杨畋。
这两位都是当时最知名的参谋人才,平时的表现也是极为突出。这余靖多年扎根南方为官,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做知州时,很有先见之明地建议强化岭南地区的城防。以前余靖上报谋略的时候,朝廷没怎么重视,到了搞不定叛乱的时候,朝廷就想到了这个未卜先知的余靖。
杨畋虽是出身文官,但一直热衷于搞军事理论,经常性地向朝廷提各种军事建议。
朝廷对余靖、杨畋两位是寄予厚望的,授余靖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桂州,授杨畋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提举经制盗贼,二人一正一副,负责节制参与平叛的全部兵马。
然而事实将证明,让搞参谋的人去带兵打仗是会出问题的,这俩人很快就犯了错。
当时侬智高已经占据了广南西路的大部分地区,正一路东进,试图再步步蚕食广南东路。杨畋指挥宋军扼守广南,按理说他常规布置防御就好了,但这杨畋却是个极致死板的地形战主义者,他坚持要退守韶州,依托南岭山脉建立防御线,并且主动弃守了英州、昭州附近的大片领土。在多个将领反对的情况下,他的这个破烂计划却得到了余靖的大力支持。
然而余靖和杨畋不明白的是,所谓的压缩防守,是不能以损失大量资源、大批百姓为代价的,那将会远远得不偿失。结果可想而知,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侬智高在这一带转战了一个多月,劫掠了大量财物、人口,并杀死了多名宋朝官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