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旧两党的来回更替,尽管新旧两党轮番执政,王安石变法的诸多政策被反复废立,但军事改革的成果却得以保留,并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陕西——这个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军事改革特区"。
在以前呢,从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开始,西夏崛起带来的军事压力迫使宋朝不断强化陕西防务,在宋仁宗之前的时代,一直都是拿数量填充,大规模在宋夏交界的陕北驻军,造成了冗兵冗员且战斗力不强的现象。直到范仲淹到达了陕西,对军队进行了试点性改革以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从而产生出像狄青、种士衡等西北名将,但制度并没有正式确立,试点也仅限于鄜延、环庆二路。
这一次,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焦点就在陕西。在王安石的亲自主导下,分别在民间和军队进行了深入的变法,而在这里的军事改革也成了王安石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在民间,保甲法得到了最彻底地执行。在这里由于常年战乱,没有南方那么强大的宗族势力,而是发展出了农户自发形成的“乡兵”组织,新设的保甲制度与“乡兵”组织产生了很高的契合度,政府只需要建立一个控制网络就能实现全面掌握。
就这样,陕西的保甲法成了全国范围内最接近王安石改革理想的地方军改,把当地彪悍民风下的农民瞬间转化成了军队兵源,从而形成了“寓兵于民”而又效忠朝廷的理想状态。
在军队,王安石亲手操刀对陕西禁军进行了兵员和兵制的改革。首先是精兵减员,熙宁二年,按“不任禁军者降充厢军,不任厢军者免为民”的原则,裁撤掉大量老弱病残、孬兵差兵,将陕西诸路马步军 327 营裁并整编成270营,并规定马军每营300人,步军每营400人。
第二是在陕西全面废更戍法改为“将兵法”,把将、兵不固定的体制改为固定的帅司、将两级指挥体系,由将领负责训练、管理各自的部队。
另外,市易法也在这块土地上焕发了特有的活力。陕西这么多军队,养兵练兵、带兵打仗都需要钱,这是军队光靠种田卖粮远远不够的,那就需要经商。因此,朝廷拿出了钱财,在陕西设立了全国最多的市易务机构,让他们广泛与商人开展贸易,这很快就筹集到了大量用于加强部队建设的资金。
朔风怒号,陇山云垂,变法之利,如春雷破土,迅疾而猛烈。短短数年间,陕西大地便崛起了一支令四夷震恐的铁血之师——西军。
这支从血火中淬炼出的劲旅,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西北最惨烈的厮杀相伴。他们踏过横山的尸骨,饮过无定河的冰水,在漫天箭雨与铁骑冲阵中,硬生生磨砺出一身钢筋铁骨,在未来的烽烟岁月里,它将成为大宋最锋利的剑,最坚固的盾,在帝国的命运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安石变法喊的口号就是“富国强兵”,要开疆复我汉唐故土,但一直没有具体开启战争的规划。时间来到熙宁五年(1072年),此时王安石已经筹措了大笔的军费,但是怎么下手、怎么开疆呢?
这时候,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给皇帝写了一封叫作《平戎策》的信,顿时让赵顼眼前一亮。这人叫王韶,是一个已经步入四十岁的中年,却也是亲戚朋友眼里最不靠谱的人。
他进士出身,在那个年头下可是万里挑一,在平常人眼里早已是跨越阶层的逆袭,但是王韶根本受不了公务员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从司理参军的任上就辞了官、当上了驴友,目标——陕西。
他一个人孤身游荡在刀光剑影、箭矢纷飞的战争前线,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疯子,直到他拿出了那篇惊世骇俗的旷世奇文《平戎策》。
这《平戎策》源于大宋西北边疆的现状——河湟部吐蕃分裂了。所谓河湟,指的是青藏高原的下坡地带,位于现在青海省东北,在西夏的南面,东面与大宋接壤。这里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是重要的农业区,世代居住着强大的河湟部吐蕃。
前任首领唃厮啰是一位非常强悍的军事统帅,曾多次把党项人揍得是满地找牙,把西边的回鹘与吐谷浑打得找不到北,这样很快就在河湟地区支起了旗子,熙、河、洮、岷、叠、宕、湟、鄯、廓、积石等州的吐蕃部落都先后汇集到唃厮啰政权的旗下,甚至一些被西夏打散的回鹘部族也归顺到唃厮啰麾下。其巅峰时期,疆土东南到三都谷(今甘肃省甘谷县),北接祁山,南至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达青海湖,号称三千余里,人口达到一百多万户,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吐蕃联盟,达到了吐蕃王朝分裂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如此强大的实力,一直让党项人和宋朝都从来没敢想过染指,西夏皇帝主动向唃厮啰政权示好,并将西夏公主嫁给唃厮啰的儿子。连远隔千里的辽国,也派出使者到青唐城,要求与唃厮啰政权合作,并将辽国公主送来配与小儿子董毡为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