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来年,赵佶把当政第一年的年号定为了“建中靖国”,然后让拥立他的新党曾布当了宰相,又让旧党领袖韩忠彦也当了宰相,当然这不是为了搞什么党争的权力均衡,他可没有那么高明。“建中靖国”四个字的意思是,新旧两党你们争了那么多年了,现在我做皇帝了,你们就不要再争来争去了,我不偏不倚、建立中正,大家都好好相处,来认真干活吧。
但这怎么可能,党争的本质就是整人杀人、不死不休,两拨人注定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于是从建中靖国第一天开始,这新旧两党就吵吵闹闹没完没了,一会是曾布带着一帮人弹劾韩忠彦贪污腐败,一会又是韩忠彦领着一帮旧党告发曾布结党营私。
就在这争斗的关键时刻,着名奸臣蔡京就要出场了。
曾布想:我需要在新党里寻摸一个得力助手,帮我干死韩忠彦,我看蔡京行。
韩忠彦想:曾布太跋扈,既然是建中靖国,反正是新党旧党都得各选一个人当宰相,那选曾布不如选蔡京好协调,应该让蔡京来朝。
作为本朝的重要人物,我们需要单独介绍一下蔡京。他出生于仁宗庆历七年,他父亲蔡准是个大大的官迷,一辈子挖空心思地向上爬,最高做到了侍郎,所以耳濡目染下,蔡京也是一门心思地想当官、想当大官。
到了神宗的熙宁三年,24岁的蔡京和弟弟蔡卞一起高中进士走上了仕途。而熙宁三年这个时间点很不一般,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最高潮时期,任何想升官发财的人都不可能不与变法发生关联。
由于科举名次不算很高,蔡京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只是个钱塘卫,就是在杭州下属的钱塘县当警察局长,但蔡京进步速度实在是惊人,他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到了神宗的元丰七年,他就升至了龙图阁大学士、权知开封府尹,成了主管京都的封疆大吏,此时蔡京才38岁,可谓是春风得意。
蔡京升官咋这么快呢?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蔡京旗帜鲜明地加入了新党。作为一个迎着变法春风走入仕途的青年,蔡京对于新法是做了不少研究的,所以能时常在领导面前说出切中对方心意的建议看法,这就让新党大佬们都觉得此人大为可用。
第二个原因是他攀上了王安石的高枝,在中进士之后,他的弟弟蔡卞就娶了王安石的女儿,顿时蔡家一家人都成了新党嫡系中的嫡系,近水楼台先得月,蔡京也顺杆儿爬的贼快。
这么年轻就当这么大官,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蔡京干到宰执那就是迟早的事,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元丰八年,神宗皇帝突然死了,权力落在了高滔滔手里。高滔滔上位以后扶植旧党打击新党,提拔旧党领袖司马光当上了宰相,而司马光回到朝廷后立即全面废除新法。
就这样,蔡京迎来了生平第一道难关,面对旧党的上台,自己这个新党成员该何去何从呢?蔡京用行动快速给出了答案,他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跳反。蔡京的人生信条就是一切只为了权力,蔡京的人生原则就是没有原则,他用最快的速度跳到了旧党的队伍里。
当时司马光颁布了命令,要求全国在五天之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这要求确实太高太难落实,把地方官员们一个个都急得抓耳挠腮,拖拖拉拉的不愿意执行。只有蔡京雷厉风行地成了那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五天之内就废除了开封府辖区内的免役法,这让司马光非常感动,拍着蔡京的肩膀说:“如果天底下的官员都像你这样,那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当勉励之啊。”
然后,司马光就把蔡京贬黜出了京城——蔡京别以为你坚决执行命令就能让我忘记你的政治底色,你不是一直是新党的急先锋嘛?你不还是王安石的亲戚加左膀右臂嘛?咋?你自己都忘了吗,但我们都记得呢。
从此以后,蔡京就在排挤中度过了痛苦的人生阶段,他一直在大宋的各地转圈做着地方官,江南、湖北、四川等地都去过。虽然生计无忧,不像其他新党一样被迫害,但他在落寞中感觉自己离当大官的人生理想越来越远了,他在痛苦中默默感悟着:原来要想当官,就得死死抱紧一个大佬的大腿,不能轻易改换门庭啊,老天爷,再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吧,我悟了啊。
仿佛听见了蔡京内心的呐喊,机会果然来了,元佑八年高滔滔死掉了,哲宗掌权后大力启用新党,蔡京也因此被召回了朝,但也只是任了个代理户部尚书的闲差,没办法,新党对曾经跳反的蔡京还是心有芥蒂。这时候蔡京已经46岁了,他知道,自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否则就再难翻身了,所以他千方百计的讨着章惇欢心,在整治旧党的过程中冲锋在前。
在“同文馆案”中,蔡京自告奋勇担任了主审,心狠手辣地处置旧党表现着自己,把一帮旧党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又把这帮人的子孙全都禁锢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